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王女韶華 第17章

《王女韶華》第17章

第17章

滇寧王在榮正堂中如何安歇不必多提,雖然隨著滇寧王妃年歲日長,滇寧王宿在榮正堂的時候越來越,但終究滇寧王妃是原配正妻,他來歇一晚也沒什麼出奇的。

滇寧王沒有提發生在清婉院中的事,沐元瑜沒找著私下說話的機會,也不好提,一夜就此平靜過去。

直到翌日,沐元瑜一路送著滇寧王妃的車駕出門,方抓時間說了一下,滇寧王妃無所謂地聽罷,的頭:“好了,我知道了,這些小事你不要費神,你父王看來還沒老糊涂,由著他置罷。”

沐元瑜點點頭應了,也沒想做什麼,只是要告知滇寧王妃一聲,有助于判斷掌控府形勢而已。

送走滇寧王妃的車駕后,沐元瑜去跟先生告了假,再跑去了前院滇寧王的書房里等著。

沒多久客人到來,是個大約二十七八的年輕男子,姓張名楨,眉目端正,文人模樣,只是眉心藏著一點郁氣。

見禮畢,滇寧王讓人看了座,張楨初初有些張,但不過兩三句話后,他就很快恢復了自如。

沐元瑜坐在下首,聽他報了詳細履歷后明白了,這果然不是個一般人

張楨現任的職位很慘,比沐元瑜預估的還慘,連縣令都不是,只是個鄰縣的主簿。

正九品。

只差一點點,就直接擼了。

但卻不能以此給張楨下定論,因為他與滇寧王府有點干系的父親部將從武,他本人卻是從文的,并且正經學出了名堂,乃是上一科大比中的二甲進士,后選都察院為史,這份履歷很為鮮了,再綜合他的年紀,說一句年輕有為毫不為過。

只是不知為何,似錦前程攔腰遭斬,如今竟一貶貶到了南疆來。

Advertisement

就本朝疆域系來說,想找出比云南還偏遠窮惡的地區是不太容易了。

所以,張楨來拜見滇寧王爺很好理解,難得有這麼點關系,再牽強也得試一試,滇寧王府世鎮云南,要是肯拉他一把,那不管是在云南本的政績還是將來的起復又還發愁什麼

而滇寧王先懶怠見他也很正常,貶到云南來的每年總有那麼幾個,要麼是貪贓枉法的,要麼是在政治斗爭中被整治了的,總之,都是些失敗人,就算是個進士出,在郡王面前也不算什麼,他沒多大必要搭理。

兩三句寒暄過,便進正題,滇寧王端起茶盞沾了下,意態舒緩地啟口發問:“與先王有舊的故們多是以武傳家,不想小輩中出了你一個讀書種子,難得你如此出息,卻不知今番因何蒙難”

張楨先欠道“不敢”,而后出了微微的苦笑:“勞王爺問,說來這都是晚生無狀,惹怒龍之故。”

沐元瑜聽到耳里,不由眼睛一亮。怪不得滇寧王臨時改了主意,這張楨既能惹怒龍,那起碼也是在皇帝面前掛上了號的,雖然不是什麼好事,但這個“惹怒”的資格還真不是誰都能有的。

能與皇帝產生直接集的人,那是很值得滇寧王一見了。

沐家自開國不久就封鎮守南疆,世襲罔替,這尊貴不是平白來的,當時的第一代滇寧王本是貧苦出年時全家喪于兵之中,他在流浪途中為太祖夫妻收養為義子,其后追隨太祖南征北戰,十數年間戰功赫赫,忠心耿耿,深為太祖喜重,及到立國后,論功行賞,先封為西平侯,當時的南疆因遠離中樞,勢力蕪雜尚未平定,西平侯又命前去平定,并就此鎮守下來,他在南疆不論文治武功均做得十分出,最終將爵位升了郡王,比太祖諸親子的親王位只差了一級。

Advertisement

第一代滇寧王與太祖堪稱君臣相得的典范,不過,他畢竟只是義子,不是親子,正苗紅的皇子們什麼也不用干,天生下來就有一份基業等著,滇寧王這一脈沒這優勢,后代們卻得小心地維持著,這如何維持,很大一部分當然是看當今在位的皇帝心意了。

滇寧王已聽幕僚說了大略,并不意外,此時是要詳問,就接著道:“哦竟是如此,不知所為何事”

張楨來謁見滇寧王,當然是打過腹稿的,張口便回道:“王爺可能有所耳聞,因宮中已有四位皇子,圣意卻遲遲不決太子,大臣們心有焦慮疑,這幾年間不斷上書提及。”

這不是什麼,沐元瑜都知道。

當今天子在婚姻上的命格比較奇特,弱冠登基,不過五年換了三個皇后。

這不是天子上有何不足,純屬命中帶霉,第一個皇后生大皇子時難產,沒了;第二個皇后生二皇子時難產,又沒了;直立到第三個皇后終于命些,住了,育有一子一,好好地活到了現在。

看上去天子妻宮雖然有礙,但于子嗣還是順暢的,膝下嫡子就有三個,怎麼也不必為國本發愁了。但其實不然,排行居長的兩個皇子一個生得太晚,一個生得太早,先天皆有不足,都打不會吃飯起就要吃藥,堪稱一對難兄難弟。

并且不止于此,元嫡所出本該是毫無疑問太子人選的大皇子尤其

更慘些,因為他不但子弱,據說腦子也有些咳,愚鈍。

關于這一點是沐元瑜有回無意中從滇寧王與滇寧王妃的談話中聽到的,大皇子時被天子護得十分嚴實,外只以為是因大皇子弱,直到漸漸長,大皇子作為最可能的太子人選,無可避免地到各方矚目,即便是天子也無法把他如深閨般一直藏著,他腦子可能有那麼點微恙的弱終于暴在了人前。

Advertisement

關于這些事,滇寧王當然比更為清楚,沒有多問,只頷首道:“不錯。”

張楨繼續道:“晚生位卑言輕,但既選為史,食君之祿,當分君之憂。皇長子現今已有十八,展眼便將弱冠,陛下不定立國本便罷,連開選秀擇皇長子妃都一直拖延,晚生座師楊閣老為此多次催促上奏,陛下只是回避此事,晚生急,面君時附驥諫了幾句”

他倏然收住話頭,大約是下面懟皇帝的話不太好說,只是神蕭然,嘆了口氣,“便惹怒了陛下。”

滇寧王目微閃,和聲道:“如此,世侄是為國盡心了,一時磨折,不必放在心上。”

沐元瑜敏銳地察覺到:爹換了稱呼。

開始見都不要見人家,見面沒幾句話功夫,“世侄”了。

張楨是在場里混的年人,對此人際間的微妙變化更加敏,面當即微微一振,忙道:“不敢當王爺夸獎,都是晚生職責分之事。只恨晚生無能,終究沒能諫得陛下改變心意。”

滇寧王問道:“依你看,是為何如此呢”

張楨道:“陛下只是咬定大皇子弱,不宜過早婚。”

滇寧王沉不語。婚跟弱其實并不沖突,暫不圓房就是了,退一步說大皇子邊不會了伺候的人,他真想怎麼樣,不說宮了,拉個太監都能事,哪里是不娶妻能攔得住的。

滇寧王再問:“本王久居南疆,不京中境況,四位皇子各是什麼脾,不知世侄可否為我分說”

張楨一怔,滇寧王這個問題是很直接了,等于要他點評皇子,雖則本朝言路寬松,茶樓酒肆里指點江山的大有人在,但他作為在朝員,面對藩王又是另一回事,說話不能不慎重。

Advertisement

他的猶豫不過片刻,很快便下了決定,既是來刷存在的,焉能不拿出點干貨他本籍江南,學進京為,生平所經之地皆是富貴繁華,南疆這等偏遠地界在他心中比虎狼之地也差不了多,不但窮山惡水,還遍地刁民,不找個后臺罩著如何混得下去。

“晚生為日淺,要說皇子們的脾,著實是不很清楚,不過王爺問,晚生不能不答,只可將聽到的一些閑語轉述,還請王爺見諒。”

這是應有之意,張楨要是敢一點鋪墊不做,大咧咧地直說“大皇子怎樣二皇子如何三皇子四皇子又如何”,滇寧王倒懶得搭理他了,這不但愣頭愣腦,而且一聽就是胡吹大氣,他一個外朝史,上哪切大半時間養于深宮中的皇子們

張楨想了一想:“要說大皇子殿下,因他先天弱,陛下極讓他現于人前,連先生都是單獨命了翰林院一位飽學的翰林進宮為他講習,這位老翰林學識淵博,敦厚,自為皇子師之后,就心無旁騖,不再參與任何事,只一心教授大皇子。據他對人夸贊,大皇子善可親,品行仁厚。”

滇寧王見客,沐元瑜能蹭著旁聽,但這個場合不便隨意開口,枯坐了好一會兒,腰有點酸,忍不住悄悄

滇寧王的目忽然過來:“瑜兒,你想說什麼”

沐元瑜:“”

沒想說話,但招了爹的眼,不好說“沒什麼”,讓爹在客人面前塌面子是小,下回嫌坐不住丟人不準再出來就虧了。

只好忙想了個問題,道:“孩兒是有一點疑,那位老翰林不管任何外務,那是連立國本及大皇子殿下娶妻這樣的事也不發一語嗎”

這就怪了,大皇子再弱,只要他還活著,就是最強有力的皇位繼承者,而作為大皇子師,老翰林在這兩件事上都非常有發言權,他出面為大皇子代言爭取很正常,始終保持沉默才不對頭。

張楨了過來,目中是毫不掩飾的訝異。

滇寧王輕咳一聲,道:“容你來聽就是寬縱你了,哪來那麼多話。”又向張楨道,“世侄不要介意,本王膝下獨此一子,有些寵慣壞了。”

張楨知識趣,拱手道:“王爺太謙了,晚生僭越說一句,世子能發此問,不但聰慧過人,見識亦出類拔萃,實在矯矯不群。”

沐元瑜臉又要熱了讀書人夸起人來比許嬤嬤狠多了,別說臉皮薄,就是厚都有點難以消

但滇寧王好這口,沒真兒子,弄個假的顯擺顯擺也行,張楨場捧得好,他面上不,聲音又緩了兩分:“世侄不要太吹捧了他,這小子能安穩坐上半天就算難得地守回規矩了,哪里知道別的許多,不過是有點小聰明而已。”

沐元瑜唯低頭裝乖微笑而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