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胡善圍 第2節

《胡善圍》第2節

急於齊。齊桓公為救燕國,遂伐山戎……”

一個個漂亮的小楷字如流水,順暢的在筆下淌出來,我筆寫我心,慢慢的,胡善圍忘記了張、也忘記了自己考場、忘記了目如炬的監考,忘記了家裏蒜皮的煩心事。

好像回到了賢街的胡家書坊藏書樓無數個日日夜夜,任憑窗外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亦或是華燈初上,倦鳥歸巢,都坐在書桌前,揮舞著手中半舊的筆桿,日複一日的抄書。

是的,胡善圍在家裏是個沒有工錢的抄書匠。

在這個時代,雕版印刷是主流,但是那些價格昂貴的孤本、善本、珍本、奇本等仿書,都是靠著人工一個個字抄寫而

好記不如爛筆頭,胡善圍幾乎自學才。書坊藏書樓那些古舊的書籍大多有“胡氏藏書,千秋萬代”的小篆印章,這分明表示胡家是個有文化底蘊的家族,如何墮落到了商戶、娶了潑婦、後代淪為抄書匠的結果?

這真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胡善圍,原籍山東濟寧。

據父親胡榮醉後吹噓,胡家是百年書香門第,在宋元兩朝,胡家都有人在朝中做大

後來,胡家為避元朝政治風波,從元大都(也就是現在大明的北平)舉家南下遷居安定富足的蘇州,途中遭遇好幾撥劫匪,一次次的被“薅羊”,最後金銀細皆被搶走,隻給胡家留下一箱箱沉重的、“無用的”、不能吃不能喝的書籍。

當時定都蘇州的吳王張士誠熱好客,禮賢下士,胡家的幾個族人得到了職,俸祿足以養家糊口,胡氏全家都努力改掉北音,學習說糯的吳語,守著一屋子書籍,教習後輩上進讀書,打算在蘇州落地生,重振家業。

Advertisement

俗話說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文化人麽,隻有讀書做這條路。在戰的時代,家族好幾代人收藏的典籍至關重要。

但好景不長,至正二十七年,胡善圍六歲時,盤踞在南京的另一個自封吳王的朱元璋派了手下兩員猛將——徐達和常遇春,攻打蘇州,一統江南。

江南隻可以有一個吳王。

一開始,胡家人對吳王張士誠充滿信心,倒不是胡家多麽欣賞張士誠,而是聽說另一個吳王朱元璋隻是一個從鄉下來的、大字不識的農民。他手下所謂的猛將,也大多是以前一起放牛耕地的農村娃。

簡單的說,就是一群為了吃飽飯而揭竿而起的土匪罷了,不氣候。胡家一翻家中收藏的史書,曆史上有那個土匪最後當了皇帝?

未有之也。

而胡家效忠的張士誠詩作賦,有賢名,天南地北的文人大多投奔這個儒雅的吳王。

所以胡家號令族人守在蘇州城,不準外逃,搏個忠誠的名,將來胡家人有從龍之功,必定飛黃騰達。

胡家人躲過了政治風波、躲過了劫匪的刀槍,卻因讀書人對農民的傲慢和偏見,給家族帶來了滅頂之災!

蘇州被圍整整三個月,城牆幾經易主,橫遍野,最終徐達和常遇春分別從閶門和齊門攻蘇州城。

城破之時,吳王張士誠問夫人:“我兵敗且死,你怎麽辦?”

劉夫人是張士誠的繼室,年輕貌,還生了兩個小王子。

張士誠這樣問夫人,是因為當時江南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三分天下,朱元璋先滅了陳友諒,不僅如此,還將陳友諒最的一個小妾達氏收了自家的後宮,生了三個兒子,以辱對手。

鑒於朱元璋有類似曹“汝妻子我養之”的好,張士誠擔心自己死後也像陳友諒一樣被戴了綠帽,幹脆暗示小妻自殺。

Advertisement

劉夫人是聰明人,一點就通,說:“君勿憂,妾必不負君。”

劉夫人抱著兩個子,命吳王宮所有嬪妃,小王子小公主等一起步齊雲樓,鎖死大門,點了一把火。

吳王宮大臣眼看齊雲樓了火樓,連人都知道殉國。徐達常遇春大軍又即將攻王府,尤其是有“殺將”之名的常遇春,遇到不肯投降的城池,一旦破城,常遇春便要屠城!

這是殺將常遇春的一貫風格,從無例外,故世人聞得常遇春之名,紛紛聞風喪膽,棄城投降。

蘇州堅持了三個月都不投降,常遇春怎麽可能放過蘇州,必定要屠城泄憤。

反正都是一死,大臣們紛紛跟著主公張士誠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搶著喝鴆酒。

胡家當的男人們就這樣死了個

唯有胡善圍的父親胡榮因天資差一些,沒撈到個做,賦閑在家,平時給妻子畫個眉,給六歲的兒開蒙、教讀書寫字打發時間。

胡榮聽說城破,趕把胡善圍放進書箱裏背起來,拉著妻子,奪門而逃。

外頭,常遇春果然開始瘋狂屠城了,蘇州城一片哀嚎。

胡榮背著兒,拉著妻子往臥佛寺方向跑,據說朱元璋當土匪之前,曾經當過和尚,故平時十分禮遇佛道人士,而臥佛寺裏有江南的高僧道衍禪師,躲到寺裏,八可以逃過一劫。

可是這樣想的蘇州百姓太多了,人群如水流般往臥佛寺而去,胡榮和妻子被散,眼睜睜看著妻子被人群踩在腳下。

坐在書箱裏的胡善圍聽到母親最後一句話是:“不要管我!快帶著善圍跑啊!”

後方常遇春的大軍剛好屠城殺到這裏了,別人都往寺裏跑,唯有寺的道衍禪師逆著人流的方向往外走,守在寺廟門口,扶起了倒地痛哭的胡榮,以及被摔出書箱的胡善圍。

Advertisement

胡善圍聽見那個和尚說:“把孩子抱進去,找個地方藏起來。”

胡榮抱起了兒,胡善圍趴在父親的肩膀上,看見道衍禪師如一塊激流裏的礁石,巋然不

真是個了不起的和尚。

也不知過了多久,道衍禪師打開了寺廟大門,說:“徐達大將軍勸阻了常遇春不要屠城,大家回去吧。”

胡榮戰戰兢兢抱著兒回家,大街小巷果然滿了“止屠城、止搶奪百姓財擾百姓,違令者斬”的軍令。

徐達軍令一出,無人敢違抗,蘇州城逃過一劫。

史載:“蘇州城破日,常遇春齊門,所過屠戮殆盡。徐達閶門,不殺一人。至臥佛寺,兩帥相遇,達始戒遇春勿殺。”

簡簡單單四十一個字背後,是無數條人命和悲歡離合。

胡家人要麽殉國,要麽被常遇春大軍所屠,或者像胡善圍的母親那樣被踩踏而死,這個來自山東濟寧的百年書香世家近乎滅族。

父親胡榮嚇壞了膽子,他怕胡家人在張士誠手下做的往事會引來禍患,幹脆一把火燒了胡家的祠堂和家譜,銷毀家族傳承的痕跡。

唯有傳了幾代人的書不敢燒,怕怒胡家列祖列宗。

次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就是洪武一年,胡榮抱著兒胡善圍,載著一船書來到天子腳下——大明都城南京,再也不敢和蘇州有半點瓜葛,怕人翻舊賬。

胡榮文不能當,武不能當兵,但作為家族唯二的幸存者,他的生存技能還是不錯的。

國子監、貢院等等都在在南京北城英靈坊,是讀書人聚集之地,胡榮在坊裏的賢街開了一家書坊,落籍為商戶。

樓下鋪麵賣雕版印刷的普通新書,樓上藏書樓擺放著祖上幾代人積攢的絕版書,隻看不賣。如果客人非要買這些舊書,胡榮會出售一比一的手抄本,連偶爾的錯別字都一模一樣。

Advertisement

胡善圍從六歲開始在藏書樓抄書,十二歲時,胡榮給定了一門親事,男方是軍籍,和同齡,世襲百戶,七歲喪父,繼承了父親的職,拿著百戶的俸祿。

被滅門嚇破膽的胡榮覺得這門親事很不錯,就憑未來婿這世襲罔替的俸祿鐵飯碗,將來兒嫁過去,旱澇保收,生活穩定。

定了親事,胡榮開始為兒準備嫁妝了,但胡善圍十六歲那年,男方征兵上了沙場。

胡善圍送別未婚夫,等來的是一罐子骨灰和一個刻著未婚夫姓名的鐵軍牌。☆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胡善圍門寡,並幾次揮著裁紙刀,將每一個為的人趕出胡家書坊。

不過那人還真是敬業,小的說不,就給老的說

父親胡榮三十四歲,正值壯年,斯文英俊,小有家產,條件不錯。人給胡榮說了一個才十六歲的黃花大閨,商戶之,典型江南俏可人,陳氏。

胡善圍自從門寡之後,越來越沉默,胡榮希兒再擇良人,善圍拒絕,父為此屢屢爭吵,漸漸離心。

而小妻陳氏的青春和俏很是安了半生坎坷的胡榮,漸漸對妻言聽計從。

一開始,陳氏努力當一個好後娘,給胡善圍做服,下廚房。但自從陳氏有孕,尤其當大夫說是兒子,陳氏就像變了一人,開始待胡善圍,胡榮怕小妻傷了胎氣,一直勸善圍忍讓。

胡善圍知道,是時候離開這個家了。

這些年,胡善圍將藏書樓的書籍抄了個遍,卻沒拿到一個銅板的工錢。沒有錢,就沒法生存。

當看到洪武帝頒布招考的詔令,胡善圍心想,機會來了,我沒有錢,我有知識啊。

第3章是人非事事休

胡善圍把考場當了自家藏書樓,筆疾書,從清晨到黃昏,近乎忘我的境界,直到一聲銅鑼,監考宣布考試結束,要收卷糊名,才停筆。

直到要卷了,胡善圍還沒有答完題目,有一道題隻寫了一半。

第三張試卷裏倒數第二道題,考的是《論語》第十二篇,《守節》。

“古來賢婦,九烈三貞。名標青史,傳到如今。有在室,莫出閑庭。有客在戶,莫聲音。不談私語,不聽音……一行有失,百行無。夫妻結發,義重千金。若有不幸,中路先傾。三年重服,守誌堅心……”

其他容胡善圍都能理解,可是那句“一行有失,百行無”令十分困

《左傳》裏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說,“知恥而後勇”。民間也有俗語,浪子回頭金不換。都是鼓勵人們改過。

為什麽男人有過能改,就是好人,就是“勇”,而人一旦“一行有失”,就得“百行無”?

胡善圍從心裏不認同《論語》這句話,但論述這道題的時候,又絕對不能把心裏話寫出來。

經曆了家道中落、母親慘死、夫婿陣亡、父親離心、繼母施帖趕考的曲折人生,知道麵對現實,要先學會忍妥協。

隻是,寫著違心的話,筆漸漸變得艱起來,思維也不流暢了,到了卷的時候,隻論述了一半。

小宮收走試卷,監考當場糊住了“胡善圍”的名字,等候考們閱卷。

胡善圍心裏忐忑不安,安自己,雖然沒有寫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