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百合GL 謝相 第14節

《謝相》第14節

一笑,話語卻忽然一轉,道:“我聽聞,大朝後,陛下容蒼白,腹痛臥床,謝相未經通稟,直殿中,至床前探視。謝相此舉,甚為不妥,隻是關切聖,一時心急,陛下切勿見責。”

小皇帝頓時臉微紅,又忙正道:“朕明白。”倘若太後不提,還未發覺謝相直床前,甚是不妥。

太後顯出欣,繼續道:“謝相乃是先帝肱,甚先帝倚賴,有輔佐你,我也好放心。”

劉藻便不懂了。由太常與禮教習,二月來,學了些為君者之風,稍稍外朗了些,並不那麽惜字如金,也習得些許禮儀,知曉當如起臥飲食,隻是的事,仍是一無所知。

先帝倚賴謝漪,曾聽胡敖提起過,究竟如何倚重,則無人與說過。

劉藻點了點頭,以示明白。

太後站起來,來此似乎隻是為謝相不妥之解釋一句,又囑咐新君,倚重謝相。劉藻起相送,心中則略微驚訝,太後與謝相,何時這般好了?前幾日,們尚為居何,起過分歧。

太後緩步至殿前,回頭見劉藻送,與道:“不必送了。”

劉藻見已至殿外,確實不好再送,便抬袖一禮:“太後慢行。”

太後點了點頭,又手理了理肩上褶皺的衫。劉藻險些忍不住後退,幸而站住了。

“陛下有恙,當先知會我才是,怎能先去請謝相來?謝相雖是能臣,究竟是外臣。我與陛下方是至親,無不能言之事。我知陛下對我有心結,想是有人說了什麽,使得陛下誤解。這也無妨,時日久了,總能看人心。”

拳拳之言,甚是人。劉藻卻將的話一字一句,刻腦海,細細咂話中之意。

Advertisement

“我已是太後,再無所求,何必來害你,徒生?陛下……”太後看了看皇帝,歎了口氣,竟不再往下說,舉步而去。

劉藻抬袖下拜,直至太後走下高臺,方直起著太後遠去的背影,蹙起眉頭,不知在想些什麽。

到底已是秋日,秋風漸起,涼意浸,劉藻又覺腹間有些疼,又有些悶。數名宦捧著數十竹簡,匆匆趕來。上到高臺上,才知皇帝在此,連忙跪下了行禮。

劉藻目低垂,落到他們上,微微彎了彎,道:“免禮。”

春和在後,見出聲,方上前道:“外頭風大,陛下殿去吧。”

劉藻點了點頭,走回殿中。

殿,卻沒有方才來時,決心勤勉的樂觀積極了。

不由打量起這間大殿。

大殿鋪設了地板,殿皆在門口去鞋履,著布,故而門前有一宮娥侍奉。大殿寬敞,足能容納百人,兩排柱子支起殿梁,甚是宏偉。劉藻看著那些房柱,想到時聽的一則故事,說的是荊軻刺秦王的古事。

荊軻秦,圖窮匕見,秦王見事不好,掀案而起,繞著柱子跑,來躲避荊軻的追殺。

秦王的大殿也該如宣室般寬闊宏偉,有這樣多的柱子,方能使二人,在殿中一追一跑。

劉藻走到案後坐下,殿中境況,頓時一覽無餘。這才覺出陌生來。從前所居房舍很小,遠比不上宣室殿莊嚴,更不及承明殿華麗。

劉藻微微舒了口氣,振作起神來,思索太後適才那番話,有何含義。

太後似乎是為謝相不妥解釋而來,但臨去前,那番話,又似為們之間的生疏而傷心。

劉藻並不怎麽相信,確實已是太後,但未必再無所求。倘若隻要居太後之位,便別無所求,又何必與謝相一同謀廢昌邑王?昌邑王在位,也是太後。

Advertisement

更使劉藻心驚之,則是太後與分居二宮,但未央宮中發生之事,不過一個上午,太後在長樂宮便一清二楚。

第17章傀儡

大漢的規矩,大朝僅在每月朔、日舉行一回。大臣們出宮門需有“門籍”,門籍上載有姓名貌狀。無門籍者不可擅宮門。

景帝朝時,魏其侯竇嬰惹惱了竇太後,竇太後下令除其門籍,便是不許他再宮來。

大朝之外,大臣們各自辦公,遇有事要奏,也可苑奏事。武帝勤勉,當政之時,宮中朝臣往來,奏議不斷;至如漢初時的惠帝,朝政落於其母呂後之手,大臣們數月都未必能見惠帝一麵。

劉藻想好了要勤勉,但發覺,皇帝要勤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將竹簡奉上書案,劉藻低頭打量了兩眼,竹簡帶了些黃,顯然已放置許久,並非新鮮的奏報。劉藻翻了幾卷,才知皆是諸子百家之著作,並非朝政案牘。愣了一下,問道:“這些竹簡,可是史大夫給的?”

漢承秦製,用的也是三公九卿製。

三公九卿製是當年李斯為秦始皇製定的。三公是指太尉、丞相、史大夫。太尉掌兵事,武帝時,改太尉為大司馬,多由大將軍兼任。丞相掌政務,統領百史大夫則執掌群臣奏議,監察百,下達君王詔令。

劉藻要看百奏章,自是向史大夫討要。然而得來的,卻是些古籍,與朝政毫無幹係。

派去討要文牘的宦回道:“皆是史大夫給的。”

劉藻默然,想過大臣們興許會以陳舊案牘搪塞。對朝政一竅不通,便是陳舊案牘,也能學到許多,隻要拿到,就好了,卻沒想到,史大夫竟會直接拒絕。

史大夫楊敞,便是昌邑王退位那日,見了青魚佩痛哭武帝的老者。當日他是第一個提議另立一君的大臣,也是在拿出青魚佩後,第一個痛哭流涕,斷定這是武帝之,並對份深信不疑的大臣。

Advertisement

自那時形觀之,楊敞似乎是一純臣,並不討好旁人,凡事秉公而行。今日看來,又非如此。他亦有私心。

劉藻隨意拿起一卷竹簡,放到前,將竹簡展開。上書文字竟是小篆。又連換幾卷,皆是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小篆便是那時推行六國,方文字。小篆字形優,形式奇古,頗士人喜,也因複雜難書,不易學習,而人詬病。

秦二世而亡,大漢定鼎,漸漸用起了隸書,隸書較小篆更為簡潔,劉藻識字,學的便是隸書。眼下這竹簡用的小篆,讀得甚是吃力,許多繁雜之字,皆是靠著字形猜測是何事。

的容愈發沉下來,先是文牘未曾討要到,而後又是小篆來為難。再好的脾氣,也免不了焦躁。

春和侍立在旁,略略顯出惶恐之,留意著小皇帝的靜,忖度著陛下若是發怒,如何勸好。不想過了數息,小皇帝簇的眉頭一點點舒展開,的眼睛也沉靜下來,一手按在竹簡上,一手撐著下頷,仿佛全神貫注地讀起書簡來。

春和大半生都在宮中,算是昌邑王,這是他侍奉的第四位君王,他的目力自是毒辣,見此,不由暗歎,陛下了不得,年歲稚,卻能收斂脾,克製怒意,非常人也。

劉藻的確收斂了脾氣。

史大夫這般敷衍塞責,自是生氣,隻是又想到,如此行事,是有人指使,還是他有意為之。倘若前者,何人指使?史大夫位列三公,朝中能指使得他的,能有幾人?若是後者,他又意何為?

想不出史大夫意何為,但卻能猜出一些誰能指使得他,無非太後、大將軍與丞相。大將軍在擁立昌邑王敗北,又何來膽量,試探新君?想必不是他。太後與丞相二人間,又是何人?

Advertisement

這二人今日都見過。劉藻腦海中浮現出丞相的模樣,煩躁。大朝後,謝相直承明殿,至君王床前,甚是無禮,宮人們未曾阻攔,可是畏懼的權勢?⑨本⑨作⑨品⑨由⑨思⑨兔⑨在⑨線⑨閱⑨讀⑨網⑨友⑨整⑨理⑨上⑨傳⑨

劉藻一麵思慮,一麵凝視竹簡,看了半日,隻認出論語二字,竟是儒家典籍。天暗了下來,殿中又添了兩盞燈。

劉藻對謝漪生出不滿來。偏生這時,腹中又悶悶地疼了起來,一宮人,捧著一耳杯,杯中是黑漆漆的藥,聞上去便很刺鼻。這是醫開的藥。

劉藻接過,一口氣喝完,口中俱是酸苦,忙又飲清水漱口,過了許久,口中藥味才淡了下去。

那宮人想是開朗之人,接過耳杯,笑著道了一句:“陛下用了藥,便能將子調養好了。”

劉藻聽到將子調養好,方才生出的煩躁竟奇異地散去,謝相也對說過同樣的話,那時語氣關切,使心生暖意。

腦海中忽然一亮,劉藻頓時明白,太後為何而來。

特意指出謝相直承明殿不妥,並非為謝相解釋,而是來提醒,謝相目無君上,竟敢擅闖帝王寢殿。

謝相原是太後陣營,一同扶立稱帝,而眼下竟使太後親來離間,可見謝相一派,必是得勢不,使得太後忌憚。

劉藻想得有些多,腦海中卻是糟糟的,捋不出條理。腹中又悶疼起來。隻得收一收心神,離開宣室,回承明去。

原不願讓人知曉,方隻召了謝相來,直至腹痛劇烈,不得不召了醫,方知此事是瞞不了人的。

幸而宮人們俱無異,皆當做不知。

劉藻用過哺食,早早歇下。

隔日無朝會,亦無大臣覲見,閑得很。劉藻照舊去往宣室殿。這回,未遣宦去討要文牘了,隻是自己尋些竹簡來看。

這一看,才驚覺,古籍多是小篆寫就,甚至不還是許多見所未見的文字。

大周國祚八百年,其中春秋戰國足有五百多年。中原大大小小的國家竟有百餘。戰火迷,不斷征戰,不斷吞並,小國覆滅,大國崛起,至戰國,燕趙韓魏齊楚秦七雄鼎立,七國間各自為政,自然有了各自的文字。

東周百家爭鳴,孔子是魯人,莊子是宋人,老子生於陳國,韓非子生於韓國,孫子是齊人,墨子生於何地,更是說法不一。

諸子所撰經典,起初也是不同文字,經弟子傳揚,為世人所知,經典留存至今,許多已是孤本。許多文字,劉藻自然識不得。

暗道,史大夫雖為難,卻也使看到自不足。為天子,豈能不識字?劉藻幹脆自學起小篆來,對著竹簡,半蒙半猜,也會請教春和,春和頗有才華,雖是戰戰兢兢,但也是知無不言。

如此學了三日,將小篆認得七七八八,能讀順文簡了,又想起太後所言,大臣們已在商議,為擇一良師。

隻是過了三日,竟無半點風聲,大臣們也無一人宮來見。劉藻想起昌邑王曾說要做傀儡,眼下看來當真像是傀儡。

劉藻意識到此事,不由悚然一驚。深居中,無大臣來見,無奏本要批,無政令頒布,朝中也無象,天下事井然有序,可見有,並無差別。竟在無聲無息間,當真了一名被架空的傀儡。

“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