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二老爺的任職爲何出了意外,李佑沒時間也沒這個資格關心,只能接事實。他回府衙時,離著一百丈遠就到了不知因何而起的喜慶氣息。聯想起趙府的誥命,心下猜測想必任命知府的誥書一同到達了,多半是王老頭得償所願。
進了衙門便見差役們手灑掃庭院清洗門窗,有殷勤的上前稟報說:“推老爺,朝廷的誥書下了,王老大人榮升府尊。”
果不其然,其實一瞧這衙署場景,李佑就知道肯定是王同知發達了,不然大家辛苦給誰看的?
這宦海風雲的確也是變幻難測。李佑原以爲趙良義十拿九穩,以他的勢力,正三品本想兼區區分守道可以說手到擒來,結果翻了船。而沒有背景的王同知自從倉案事發,雖然有功但始終前途未卜,能不能就地升任四品知府一直是個懸疑,結果最後心想事了。
這其中的關竅,李佑目前是看不懂的。他去同知廳找王老大人,卻撲了個空,就這眨眼功夫,王知府已經搬到正堂了。
次日,許久不曾舉行的排衙儀式因爲有了新知府重新開張。只是這參加人選有些可憐。按照過去規矩,如今府署中只有李佑和幾個新增補的吏員可以上衙,未免太稀落,爲給新知府壯聲勢,這日一堆衙役雜役也進了大堂充人數。
人數雖滿了,但目前也只有李推可以參事。李佑便當仁不讓的開口道:“下參請府尊上書朝廷,發運湖廣倉米至我蘇州府。”
王知府道:“可。”
昔年諺語曰蘇湖天下足,隨著江南大片土地種植桑麻已經了老黃曆,新黃曆則是湖廣天下足。這年頭,天下也只有湖廣地區有多餘的米運來蘇州救市了。
李佑不管怎麼打主意,都離不開湖廣。之所以他昨天先去找趙良義,主要原因是爲了效率。若按方程序,蘇州府要先上奏朝廷,朝廷有了決定再轉發湖廣佈政使司,湖廣方面繼續斟酌計議…一圈下來,糧食到蘇州耗時兩三月都是的。
相比之下,趙良義幾封信直接送到湖廣後若有效果,大批稻米順江而下,旬月之間就可到蘇州府發賣。只要有源源不斷的糧食運進來一切就好辦,多了自然就降價。
但現在趙良義這邊出了意外,李佑也只好請王知府上奏朝廷了。見效之前還有段時間,李推到自己的力相當大,千上萬的人吃不起飯起來,豈是那麼好化解的?
李佑百般思量,覺得這個問題真的死路無解了,他哪裡有本事馬上變出幾十萬石實打實的糧食救急?沒有糧食,什麼辦法到最後都是白扯,這可如何是好?
排衙散了後,王知府單獨留下李佑道:“雖你是蘇州人,但本也實話實說,吳民衆習於工商而有恆產,其輕心易,好聽流言,輒聚衆鼓囂鬨鬧引得滿城風雨,一二百年來都是如此。此時米貴,難免多事,朝野皆知是前任錯也,你不必過於在意,熬過數月總能平息。又不是沒有人保舉你。”
李佑答曰:“在其任便謀其事,今城中多患,盜搶風,爲理刑豈能坐視。”
王知府又道:“哪朝哪代沒有此等天災人禍事,比眼前更慘者比比皆是。你當我盡人力爾,豈能事事如意,但求問心無愧不負朝廷。”
“多謝府尊教導。”李佑道。
王老知府這番話也是好意,在他眼中李佑任有千般的聰明機敏幹練,但也離不了一個詞:年輕。
譬如當前,李佑年紀輕輕剛當上實權七品,也許是到新鮮也許是熱衷權勢快,或許又是名利心切,導致對於公事的興致極爲高昂。若只是積極高還算正常,但李推的表現明顯有點過頭,到了既苛刻又的地步。尤其可爲佐證的是,他連都拋之腦後了——算起來以風流好著稱的李探花多長時間沒有新緋聞出現了?這正常麼?
王知府三十年場生涯,類似的年輕員也不是沒見過。於是一來擔心龍有悔過剛易折,二來擔心李佑較真鑽牛角尖出現行差踏錯。又想到現在府衙就兩個員,各自分理無數事務,真不能再人了,忍不住出言開導幾句。
此人畢竟讀書又出卑微,缺了舉重若輕的大家氣度,王知府心中評道。
李佑則慨道,世人都說做好,爲何我當個如此繁難?
王知府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這李推當天便發出牌票,派衙役送到幾個庭會館和徽商業協會館,召各大糧商一月二十八日至城隍廟共議糧價,因爲這些年蘇州府的米糧生意多是庭商幫和徽商在做。
二十八日,二十家糧商匯聚城隍廟,李推驅逐無關人等,強封廟門,令諸商計議,半日無人言語。
李推強抑米價,曰:“每石一兩五錢。”
諸商不許,辯曰:“百貨萬皆隨行就市。米貴則請府出倉平糶,焉有隻言片語定價之理。”
又閉半日,請增五錢,李推始放人出,門外等候人羣猶疑不已。
其後商奔走相告曰“府已別無他法矣”,米價復漲至三兩,府譁然。
李推怒極,聚府縣衙役並守備兵丁數百,意強徵米糧平市。
知府王公喝止道:“府明搶,爾效南平賊乎”遂作罷。蓋此輩商所靠牽連甚廣,王知府老曉事之故。
米價不抑,風波愈烈,又有北城紙坊僱工,以姚某等數人爲首領,廣發傳文,糾千人歇罷工,以米貴之故請增薪資至每日一錢,紙行只允六分。所差甚多,數次相談未果。
兩方連日爭鬥不休,殃及無辜。李推前至其中,厲聲斥道:“前有府衙邪,後有糧商蠹蟲,致米價騰貴民不聊生。爾等互爲皮存附,皆其害,何苦紛爭不休”
又道:“爾等無才,薪資也談不攏,本爲爾決斷。如今以米價上浮爲準,一兩以上每漲一錢,薪資隨漲一釐,不必定死,兩相適宜,以爲如何?可立碑刻以爲信”
在場數百工民,無不悅服,俱頌李推公明賢能。
然府城僱工甚多,何止紙坊,織傭踹匠以日計薪者各數萬。因米貴鬧薪者風起雲涌,有數百羣者,有千人結夥者,城東北,工場家家閉門。此輩得業則生,失業則死。李推猶如救火鋪兵,奔波無日夜,百般化解,各行立信碑一十八座,全城商匠鹹服擁戴,其益重。
有左右逢迎李推曰:“大人高恩厚德,彼輩薪資皆漲,米貴不復爲患矣。”李推嘆曰:“你等淺見。人多糧缺勢不變,徒漲薪資亦何用,僅飲鴆止爾。豈不聞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乎,薪資愈多,米價愈貴。吾無能爲力也。”
知府王公語與李推道:“人力有時窮盡,君可自安心,何苦勞心費力作不可爲之事。”
未幾,二月中米價又至每石四兩有餘,爲數十年來之最。小民流傳李推語道“前有府衙邪,後有糧商蠹蟲”,又傳謠曰“何求米糧,殺盡閶門商”,蓋因徽商業協會館多建於閶門外。
二月十三,數千民圍攻某徽商業協會館,商幫僱數百健兒持械相抗。一即發之際,李推不顧乘轎,快馬至閶門。因騎不嫺故,跌落於地,猶自大:“朝廷自有法度”
民素服李推,其爲首者泣跪於地道:“既往幸賴大人恩德有加,每日可多得一二分銀,怎奈賊商漲價不已,吾等家貧依舊食不果腹,今日不得不爲爾。”
李推嘆道:“縱汝,爲逆也;阻汝,爲惡也。吾本市井微末,枉天恩得以本土爲,如今任職無方,不能盡府中佞,有何面目見鄉中父老,還要請朝廷另擇賢能。”
覆上馬去,口中誦詩一首道:“此生不盡誤紗冠,誤在德薄撿一。本自無心求名利,讓得賢良救飢寒。”
頓有數百民衆尾隨高呼:“李大人何忍拋我等不顧”
李推向府衙而行,追逐尾從愈多。至府衙,李推將烏紗掛於後廳架上,換青布衫而出,拜別知府王公道:“在下掛冠去了,唯別而已。”
王公愕然不能語,一時阻之不及。
衙前民衆蜂擁羣集,齊呼大人號。李大人寸步難行,牽襟攀袖跪拜哭求於道者無數,又嘆道:“百姓不得安生,都是吾之過也。”
旋即衙自後門而出,一路乘舟沿虛河而上,徑自回鄉。
此時府尊王公忽以手額道:“李小兒好一手以退爲進金蟬殼你捲了一城聲出逃,待到事了還得把你請回來,老夫又算矣”
立於舟頭,李佑對長隨張三道:“能力有限無計可施時,爲何一定要去解決問題?推掉責任即可,下策是直接推到別人上,上策是別人本不會責怪你。”。.。
更多到,地址
穿越到了公元1789年的古代日本,時值承平日久的江戶時代。開局只有一個下級武士的身份、佩刀、以及一個只要擊敗或擊殺敵人便能提升個人等級與劍技等級的系統。……“遇到強敵時我會怎麼辦?我會拔出第二把刀,改換成我真正拿手的劍術——二刀流。”“如果還是打不過怎麼辦?”“那我會掏出我的左輪手槍,朝敵人的腦袋狠狠來一槍。”緒方逸勢——擁有“人斬逸勢”、“劊子手一刀齋”等稱號的“大劍豪”如此對答道。
98道天雷都扛過,最後一道天雷被劈穿越,晉神失敗的鳳千尋覺得,老天爺在逗她! 穿來就在亂葬崗,肚子里還揣著一個剩下的娃,鳳千尋哭唧唧……說好的女主光環呢?還得靠自己打拚的?養娃難,復仇爽,裝X忙……某日,鳳千尋被娃爹逼牆角……「女人,你竟偷走了本座一個女兒」 「不! 是你偷走了我一個兒子」 「那,不如我們再造一雙,互不相欠」 「?」
李青穿越明初,機緣巧合下拜張邋遢為師,一直過著清閑日子。 恰逢馬皇后病重,御醫束手無策,朱元璋為治好馬皇后,派錦衣衛尋找仙人張邋遢。 無良師父率先跑路,李青被錦衣衛逮個正著,只能硬著頭皮進宮為大明皇后治病,至此開啟了他的大明之旅。 他曾經歷洪武一朝的血雨腥風,也曾卷入靖難之役的殘酷戰爭。 他看過永樂萬國來朝的風華,也見過仁宣之治的繁榮盛世。 他曾做過錦衣衛,也曾入閣拜相。 他戰過韃靼、瓦剌,也打過倭寇。 他與王陽明是摯交好友,也和唐伯虎游逛青樓、風流狎妓…… 他是一個被時間長河遺忘的人。
【輕松】+【爆笑】+【校花】+【女追男】秦風綁定“全能系統”穿越至舔狗橫行的平行宇宙,替換掉剛剛表白被拒尋死覓活的另一個自己,從此,這個男人一改往日舔狗惡習,開
[穿越重生] 《草原牧醫[六零]》作者:輕侯【完結+番外】 簡介: 「希望能到一個獸醫更受尊重的地方!」 林雪君只是一聲慨嘆,就穿越到六零年代的大草原,成了一名饑寒交迫的女知青。 這個時代,現代獸醫學才剛剛起步,一場小小的疫病便能令千百頭牛羊倒斃、毀掉牧民們一年的心血,讓最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失去笑容。 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