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軍事歷史 伐清 第18節 拒絕

《伐清》 第18節 拒絕

胡縉紳告訴張煌言,他婿今天一早就帶著妻子到鄉下躲避去了,臨行前再三命令岳父不得嚮明軍他的行蹤,就是這件事也要等到下午才能去向張煌言報告。

“啊。”聽胡縉紳說完後,張煌言心裡好似打翻了五味瓶,現在王士元肯定已經離餘姚很遠了,唯一知道他去向的只有胡縉紳,顯然這個知人也沒有告訴張煌言的打算。

對不忘大明的胡縉紳來說,王士元既然是烈皇的皇子,那就依然是他的君父,既然是王士元的吩咐,那胡縉紳就一定不會違抗,哪怕張煌言刑訊問他也絕對不會吐一個字。而對張煌言來說,他雖然並沒有把王士元視爲君父,但作爲明朝的忠臣,他也絕對不會強迫親王去做什麼事,只能盡力說服,說服不了也只好作罷。

“既然如此,我也沒有必要在餘姚多呆了。”張煌言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看到鄧名的表現,以及他激起的士氣後,張煌言就一直幻想在浙東重複這樣的壯舉,幻想著能在浙軍中打起明室宗親的旗號,讓士兵和百姓看到頂盔貫甲的皇子親王。

張煌言下令儘量將餘姚的百姓遷向沿海,然後搬運去舟山,實在不願意走的百姓則疏散到城外避難:“再派人去杭州馬提督那裡。”

馬逢知已經頓兵堅城下很久了,而達素不久前已經抵達南京,張煌言覺得如果馬逢知不能在短期拿下杭州,那就該考慮退向沿海了。

Advertisement

“去問問馬提督,他願意不願意和我會師,然後一起攻打寧波府,嗯,再向馬提督稍微一下,我有辦法快速攻破寧波的城牆。”張煌言並沒有和馬逢知分鄧名的破技,畢竟對方還是剛剛反正的前清廷高,張煌言對他還缺乏信任,更擔心他手下見勢不妙又會投降回清廷那邊:“點到爲止,不要告訴他太多。”

……

在南京,奉命增援東南的滿清大將達素在詢問過長江江防後,對東南的局面深震驚。

“江寧、蘇鬆還有江西的水師都全軍覆滅了?”達素早就知道況可能會很糟,但並沒有想到居然能糟糕到這種地步。

功進長江後,蘇鬆水師就一直避戰,可等鄭功攻打崇明島後,守軍只有力量堅守核心堡壘,爲了不讓鄭軍得到水師,守軍只能自行毀掉船隻。至於南京和江西的水師,被鄧名的一場大火燒去了大半,剩下的也都被明軍繳獲,已經帶回武昌去了。

“是啊。”蔣國柱告訴達素,不水師全軍覆滅,東南清軍的主力部隊也遭到重創,本無力鎮馬逢知的叛。幸好蘇州城池堅固,馬逢知也是倉促起兵,由於準備不足沒能拿下蘇州,聽說達素快到後又主退向浙江,南京周圍的局勢才趨於穩定。

鄧名臨走時把被俘的安慶知府都放了出來,把與知府一起被俘的清兵也還給他,讓他們帶著安慶重返清廷陣營,蕪湖等地也一概照此辦理。

Advertisement

對於這些文武吏,蔣國柱也是一概留用——他本不敢把這些人收押問罪,唯恐他們會和馬逢知一起狗急跳牆造反,如果真發生了這種事,南京也沒有兵力去鎮他們。

不但自己不敢理,蔣國柱還替他們向清廷求,說什麼這些人雖然被俘有辱統,但卻沒有和郎廷佐一樣背叛朝廷,現在朝廷乃是用人之際,還是寬帶理爲好;蔣國柱還說,若是朝廷一定要追究這些人的罪過,那將來戰敗的員知道沒有活路,就會徹底倒向明軍。

此番達素帶著一萬北方綠營南下,清廷大概還會再給他派來一支數目差不多的援軍,給他的任務是儘可能打擊浙軍、閩軍,減他們再次侵長江的可能。

“馬逢知雖然號稱十萬,但其實都是烏合之衆,”蔣國柱和樑化一個勁地恭維達素:“大將軍一旦浙,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剿滅馬逆。”

“只是現在東南水師全毀,大將軍攻打舟山不太可能,”樑化給達素獻計道:“以末將之見,大將軍可以向朝廷上書,請求移師福建,直搗鄭逆巢。”

達素聽得微微皺眉,有些不解地問道:“鄭逆不是比張逆兵力還要雄厚麼?你們說我打不了舟山,卻能打金廈?”

“鄭逆和張逆,都毫無陸戰之力,所依仗的不過是大海相隔而已,”蔣國柱馬上給達素分析道:“但是耿藩水師雄厚,本來就與鄭逆在伯仲之間,這次江寧一戰,鄭逆水師也損失不小,耿藩足以對付。再說還有大將軍坐鎮,鄭逆跳樑小醜,何足道哉?”

Advertisement

“正是,金廈與大陸不過一水之隔,兩個時辰就能渡過,只要登上金廈地面,鄭逆也就只有束手就擒。”樑化臉上也是帶著諛笑:“江寧城下,鄭逆二十萬大軍,被末將三千人馬就殺得潰不軍,又豈當得住大將軍雷霆一擊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