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軍事歷史 伐清 第53節 慘痛(上)

《伐清》 第53節 慘痛(上)

鞏焴無聲地默認了,山海關的對外防能力遠遠強於對,李自選擇出一片石、攻擊東羅城,而不是在拿下南北翼城直撲山海關本城就已經暴了他真正擔憂的敵人,因爲即使拿下東羅城,依然要面對山海關,而這正是山海關最堅不可摧的一面。連沒有去過山海關的鄧名都可以在不長的時間裡想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吳三桂肯定也已經意識到他依舊握著重要的討價還價籌碼,而他在李自最需要的時候用這個取得了他想要的結果。

“但吳三桂立刻就毀約了,你們不是被襲了,你們是在退兵、或者說是在調整軍隊部署的時候被吳三桂乘‘勝’追擊了!”——

筆者按:山海關之戰,有很多疑點,進程撲朔迷離,比如提到的李自確定十三日誓師進攻山海關卻突然在十二日向雲倉促出兵,隨後李自的進軍路線,以及李自選擇攻擊山海關的方向,一片石到東羅城攻防戰的詭異變化,還有多人提到的吳三桂和李自二十二日誓約和它的原文等等,筆者把這些疑點一一列出,然後按照本書的推測串起來,本節的上下兩部分都是借鞏焴的口把這個推測路線說出來。因爲筆者覺得,這個推測似乎可以讓各種難以理解的疑點變得可以理解。至於吳三桂第一次詐降前陳圓圓爲集中藉口,真實目的是爲了第二次詐降爭取更多的時間,這個也是筆者的理解,自認爲比吳三桂是個聖更可信一些。本節下還會涉及到一些李自這段時間前後的疑點,如果按照清朝史的說法,那太多疑點簡直是無法理解,尤其是李自回到北京後再次釋放吳襄、並在兩天再次抓起來死,這太匪夷所思了;筆者以爲如果本書的推測立,那麼李自的戰略就清晰可見,各個選擇和反應、包括上面提到的釋放、死吳襄也是理所當然——讀者若有不同意見,歡迎在書評區討論,書中只是一家之言,因爲這段歷史實在太模糊了。

Advertisement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