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泠一陣頭痛,心里暗暗擔憂,生怕許溫覺得是自己傳出去的,否則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還未至中午,蕭瑜就興沖沖地跑來了,笑道:“泠泠好本事啊,中書令大人對你一見傾心啊,昨晚怪不得讓我們先回去,原來是為了等他!”
“表姐,造謠就靠一張,你莫聽信外頭的風言風語。”趙泠覺得頭更疼了,單手著眉心,“許大人如今是朝廷新貴,皇上面前的紅人,年輕有為,儀表堂堂,又有慕多年的姑娘,怎麼可能對我一見傾心。”
“那按你這麼說,這話不是從長公主府傳出去的?”
趙泠一愣,苦笑道:“你都這樣覺得了,想必其他人也這樣認為,那我豈不是百口莫辯了。”
蕭瑜聽了,安道:“沒事,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正好趁機探探他的心意,萬一他對你當真有,你要如何?”
趙泠道:“能如何?我此生絕不二嫁。”
過了午時,宮里派人過來,說是請宮一趟,說是有什麼重要的事,趙泠估著還是關于太子妃的事,于是便去了。
恰好在玄正門前,迎面遇見了許府的馬車,趙泠尷尬不已,趕忙讓馬夫搶先一步了宮門,隨后刻意避開許溫,往慈寧宮去。
果真不出所料,皇后和小世子也在。說來也奇怪得很,小世子生來就弱氣虛,由母抱著哄,還啼哭不休,一見趙泠竟然止了哭聲。
皇后一喜,忙道:“看來這孩子跟元嘉有緣,一見元嘉來了,連哭聲都止住了。”
趙泠見這孩子小小的,糯糯的,哭起來像貓兒一樣,遂問:“可起了名字沒有?”
皇后道:“起了,名是太子所起,喚作阿元,皇上憐這孩子出世就沒了母親,直接躍過禮部,擬了承基二字。”
阿元眉眼同太子妃很像,不難想象,日后長大了,該是多麼俊俏,自太子妃死后,太子一直郁郁寡歡,東宮的幾位側妃,皆不是善茬兒,皇后便將孩子接宮中養。
有事沒事就抱到太后這里。今日喚趙泠過來,也是皇后的意思,無非還是想借著阿元,讓趙泠和太子冰釋前嫌。
趙泠心里跟明鏡似的,但不并拆穿,皇后讓母將小世子抱下去喂,又談起了許溫:“昨晚多虧了中書令,還了元嘉一個清白,雖說許大人同陸家深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很論理的。這不,昨夜還親送元嘉回府,外界也在傳,許大人慕元嘉,也不知是真是假。”
皇后一直以來,都分外擔憂趙泠會嫁給蕭子安,這無異于給齊貴妃添了一大助力,因此,對趙泠的親事,格外上心,平時對也熱周道。
趙泠心里暗暗苦,怎麼謠言都傳宮里來了,想必許溫也有所耳聞,那往后二人還如何自。
道:“多是一些好事者謠傳而已,許大人一心朝政,焉有力顧及這些。”
好不容易才從慈寧宮出來,趙泠大松口氣,正要出宮去,誰曾想才穿過一道宮門,迎面同許溫撞了個正著。
這長廊又深,往左,他朝右,趙泠一個愣神,直接撞到他的懷里。
冤家路窄,這下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在墳頭住了十一載的少女段怡,突然成了王孫公子爭相求娶的香餑餑…… 公子:愿意江山為聘! 段怡:江山很好,我要了。你?贈品不要。 * 崔子更冷眼旁觀,決定張開虎嘴,等著某個想要扮豬吃虎的姑娘,送上門來。
成婚前夕,阿姒意外失明。某日,他們居住山間小院來了羣官兵,稱要抓暗殺晏氏一族長公子的刺客。 夫君未歸,阿姒慌不擇路藏身櫃中。 忽而,外頭傳來一個清潤的聲音,如深潭墜玉,獨一無二的好聽:“沒尋到人?” 阿姒認得,這是她的夫君。 她鑽出櫃中,循聲牽住青年袖擺,怯怯喚他:“夫君,我在這。” 那人稍頓,良久,輕笑一聲,隔着衣袖握住她腕子。 他把她帶下山,安置到別處。 從前疏離寡言的人,日漸溫柔,爲她讀書解悶、弄弦撫琴,甚至浣布擦身。唯獨對給她治眼疾一事,不甚熱絡。 阿姒漸漸習慣了眼盲的日子,二人也從初成婚時的生分到日漸親密,可就在他們圓房時,她忽然看見了。 燭火搖曳,上方青年清雅溫潤,面若冠玉,一雙含情目笑意和煦如春。 可這並非她那劍客夫君,而是那位權傾朝野的晏氏長公子,晏書珩。 她掙扎着想逃,卻被晏書珩抓住手,十指緊扣,青年手背青筋蚺起。 一滴熱汗落在阿姒眼角,他低頭吻去,與她額頭相抵,目光交纏:“現在,你是我的妻了。” “阿姒,喚我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