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拆掉青銅盤,權浩然說,“如果沒有尖刺,彈力支撐的青銅盤拆掉相對容易。但是現在這青銅盤的銅桿上布滿尖刺,而且太大了······”
“你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要想完整地取下,暫時沒有。但要是破壞一小部分,估計就可以了。”權浩然應道。
“一小部分?你的意思是,破壞中間連接十二青銅桿的小圓柱?”
“對,依我看,中心的小圓柱是個樞紐,彈力起點不是在青銅桿中,而是在它里面。”
吳大志想了想,“給龐局定奪吧,他若不想破壞,我們搞不定,就讓他聯系相關技人員。”
四人和化順利回返、出潭。
化到了潭中之時,那條“變龍”又出現了躁,直到化上岸,才漸漸平息下來。
“好像所有的,都有點兒怕化啊!”梅小梅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說道。
“看況,化不主的話,主要是異變的。”吳奪說完,心中又起了念頭。
這些和九鼎改變地氣有關的異變的,多是因為五行之一的影響,上有不同增強的屬,但是化好像都能“克制”。
化必是五行俱全,而且五種屬都很強。
“別琢磨了,及早回去商量。”吳大志輕輕拍了拍吳奪的肩膀,好似猜到了他在想什麼。
······
又是一個長會。
會上,吳大志詳細講述了這一次下去探查的過程,權浩然分析了“青銅盤”的況和結構。
龐統聽完之后,先說了一句,“雖然暫時并無有力的文證據,但這就應該是勾踐的獨山大冢了。還有安葬末代越王無疆借用的祭壇島,理積水之,很可能還能找出一定的文。所以,這一趟,收獲還是很大的。”
龐統說完,帶頭鼓掌。
大家自然也跟上了。
龐統說的沒錯,但是大家也并沒有那麼興,主要是這個績夾在一個有些復雜的過程當中。
不過龐統這麼說是有下文的:
“既然現在面對‘青銅盤’這個難點,我琢磨著,是不是可以把‘清理戰場’提前,正好一并把這個難點解決掉?”
吳大志聽后,“時間上?”
“我只是初步有個設想,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怎麼理最有效率。”龐統微微一笑。
會上最后討論并確定出了一個方案。
分步走。
第一步,龐統聯系相關部門,先控制“變龍”,同時取走土黃的珠子,至于后續的研究和檢測工作,就得等到他們離場了。
第二步,特調局的相關考古和技人員,前往獨山大冢主墓室。
實際上,獨山大冢主墓室啥也沒有,主要是勘查現場。
同時,這一步還有一個關鍵的工作,就是拆除“青銅盤”。
第三步,兵分兩路。
一路前往祭壇島,除了勘查,重點當是圍墻之下的積水之,清理現場并查找可能存留的文。
另一路自然是行組,進拆除了“青銅盤”的通道,探查通道連接的空間。
前兩步,預估耗費的時間并不長。
重點也是第三步,兩路人馬都可能耗時耗力;但是因為不在一地方,所以并行不悖。
······
第二天,方案就開始執行了。不過行組暫時是閑著的。
本來估計也就是閑三四天,不料居然閑了一周。
主要是“青銅盤”的拆除比想象得要復雜。一開始據上頭的意思,還想完整取下,結果沒想到設計得極為巧妙。
比如,一青銅桿短的同時,彈力會加強到對立的青銅桿上。再比如,收青銅桿的同時,若是收到一定程度,青銅桿居然會旋轉,這上面可是有尖刺的,這一旋轉起來······
后來又想開鑿擴大壁,但是這“青銅盤”之所以采用彈力裝置而不是嵌固定,就是怕再打會破壞穩定結構,最終還是小心起見,放棄了。
到底還是如權浩然所料,通過中間的“樞紐”——青銅小圓柱來解決的。
這個中心青銅小圓柱實際是“空心”的,切割掉一層銅皮,便出了里頭的結構······
經過研究和作,最終總算是以破壞最小的代價拆掉了“青銅盤”。
而且,這個圓形通道里,不止兩個青銅盤,而是三個。
兩端各一個,中間一個,都是相隔十米左右,好在結構是完全一樣的。
這條圓形通道,總長二十米左右,從壁來看,巖石質地并不均勻,而且有些地方確實看著不太“堅固”。
看來,當時打通之時,就發現了一定的“塌方”患,甚至進行過理,所以加裝青銅盤時才沒有采用打釬鑿的嵌固定方式。
······
而那條“變龍”,本沒法抓走,因為離開潭水,它不僅變,而且很痛苦,估著很可能活不。
確切地說,不是離不離開潭水的問題,是地氣環境的問題。移送到別的環境,哪怕定期運送這口水潭的水更換,也可能出問題。
“變龍”還得定期食用那種翠青草,不然好像又制不了強烈的土。不過它這個“定期”,應該比較長,很可能是春夏秋冬一季一次。
所以對“變龍”采取了暫時理的方式,在潭中下一個大籠子,先將其“”。
土黃的珠子,也只是先取走了幾顆研究。
等到特調局調查組完任務離開之后,相關部門再進一步研究理。
······
這天一早,行組又下潭了。
這一次,是六個人加上化一起行。
輕車路。
寧霜和梅小梅是第一次進來,好奇心也強,吳奪便就一邊走一邊介紹。
祭壇島上有另一路人馬,還有一“壁畫展廳”實際上當時尚未工,他們都沒有去。
依次下井,進圓形通道。
據之前拆除“青銅盤”人員提供的信息,通道出口外,是一個類似“走廊”的空間,“走廊”和圓形通道垂直,兩側都有石階,一道向上,一道向下。
至于兩道石階后續的況,他們自然是沒有探查的。
六人一來到了這個“走廊”之中。
寬敞高大,地面寬五米左右,頂高也五米左右。頂部應該是和對面的井口齊平的。
而長度就更大了,“平地”長約二十米。圓形口居中,口向左十米后,出現的是向上的臺階;口向右十米后,出現的則是向下的臺階。
“怎麼走?”吳奪看清楚狀況之后,順口提了一句。
選擇無非三種:一起先走上行臺階,一起先走下行臺階,兵分兩路各走一道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