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本是道教聖地,武后年間因崇佛,封了嵩山爲神嶽,在山中各峰興建寺廟,一時大有佛教蓋過道教的勢頭。等到武后去帝號,以則天大聖皇后的份下葬,那些佛寺卻並沒有到株連,民間香火照舊鼎盛,可原本稍有些冷清的諸宮觀卻迎來了比從前更多的達顯貴。
所有宮觀之中,建於隋初,北臨峻極峰,宮院數百間的嵩觀,自然是最得天獨厚的。想當初高宗親祀嵩山之際,就曾經住過嵩觀,一時嵩觀名聲大振,前後幾代觀主都是朝廷敕封,長安的達顯貴往來不絕,宮院年年整修,越發顯得宏奇峻偉。
這一日的嵩觀中並沒有多香客,大雨過後,後觀專爲往來香客闢出的舍也是冷冷清清。司馬黑雲由知客道人帶著一路從大門進來,等到了自家主人居住的舍外頭,眼見得一個同伴迎了過來,兩人簡短談了幾句,他就謝過了知客道人,隨即下上的蓑斗笠,跟著同伴一路到了中間那舍的門口,待通報後便進了門去。
居中的主位上,此刻正盤膝坐著一位穿道袍,鬢髮霜白,下頜飄著幾縷長鬚的老者。乍一看那髮,老者彷彿有五六十的年紀,但細看其面龐,卻是相貌清奇面紅潤皺紋寥寥,一雙眸子閃爍著湛然神,彷彿又只四十許人。見司馬黑雲趨前行禮,他就含笑問道:“把人送到家了?”
“是,主人翁。他們便住在峻極峰腳下的草屋中,距離嵩觀不過是一刻鐘的路途,只是雨中路不好走,所以來回耽誤了些時間。”
“那麼大的雨天,這兄妹二人偏在嵩觀前頭盤桓,難道是起了齟齬拌?”
見老者面戲謔之,左下首坐著的一個年方四十許的清癯道士不輕咳一聲,隨即若有所思地問道:“既是京兆杜陵人,年紀小,又是兄妹二人,不可能居嵩山修道,緣何會住在峻極峰下的草屋中,莫非是在此結廬讀書?”
“主人翁,孫道長,他們是慕名而來嵩觀求醫的。今日那杜小郎君據說患重疾,一度口不能言不能,所以其妹攜青不遠千里將其從京兆帶到嵩山求醫。但孫道長不在,觀中就婉拒了他們。今日其妹又到觀前跪地苦求,恰逢山雨仍不願離去,豈料那杜小郎君竟奇蹟般恢復了過來,故而讓青帶路到此,將杜小娘子接了回去,所以方纔有此前相借雨一事。”
司馬黑雲這話一出,那座上兩人頓時面一變。主位的老者便似笑非笑地說道:“這樣大的山雨,放任那小娘子在雨中呆著,回頭不會有人說嵩觀這是見死不救吧?杜姓即便不是五姓七,但也是關中名門。他們姓杜,又說是京兆杜陵人氏,想必便是了。子方,你說呢?”
座上這位德高重名聲赫赫的前輩雖則常常不甚正經,此前路上突然染風寒病了一場的時候,卻仍是豁達不忘玩笑,更不用說如今病勢稍解了。此刻,那中年道人孫子方連忙說道:“先生所言正是子方所想,子方這就讓黑雲帶路去探視診治,眼下先回去整理醫箱了。”
等到孫子方告辭離去,司馬黑雲方纔又上前了兩步,恭恭敬敬又是一揖:“主人翁,某奉命護送那兄妹二人回去,豈料在杜小郎君對杜小娘子的言談之中查知,杜小郎君此番能起死回生,是因其先君夢。冥君於其妹誠心,因而讓其先君顯靈,再續壽元。某觀其容貌俊秀,談吐清雅,雖只一婢,但待人接不卑不,不因某乃驅使之人而有所輕慢,應不是信口開河之輩。”
“那位杜小郎君的先君倒是一心惦記著兒子。有這樣的先君福廕,杜小郎君還是個有福人啊。”
老者乃是道門宗師,聞聽這靈異之說,卻是半點不奇怪,反而面沉地輕輕捋著下頜那一叢鬍鬚。
司馬黑雲對於杜士儀的溫文有禮很有好,當下又說道:“要說這兄妹二人,妹妹肯爲兄長奔波千里到嵩山求醫,兄長又肯爲妹妹不顧大病初癒來嵩觀把人接回,這兄妹相依相助,怪不得會引來先人顯靈。”
老者聞言,點點頭若有所思地輕輕捻著下頜鬍鬚,隨即才笑地說道:“子方爲人最是惜名,剛剛被我言辭一兌,恐怕這會兒已經去見宋觀主了。他既是讓你帶路,你就好好跟著再去瞧瞧。我道家雖沒有佛家那一套因果報應之說,但既然我做了好人,便索好人做到底吧!”
出了舍的孫子方卻是面霾。此番他趕到天臺山,使盡渾解數,方纔將這位和其師一樣名天下的宗師請到嵩觀,一路上論道談文,極其投契,再加上嵩觀是其先師曾經住過的地方,他原本有很大的把握能把人留下。可誰知臨到觀門,竟然遇到了這樣一樁事!更何況正如老者所說,那杜氏兄妹自陳京兆杜陵人氏,若真的出自樊川杜曲,嵩觀此舉傳開,無疑是自損聲名!他是不在,可觀中會醫的道士又不止他一個!
因而,他信手招來一個隨侍的僮兒,隨即沉聲說道:“你去知會觀主,我這會兒前去拜見!”
“是。”
片刻之後,孫子方便出現在了觀主所居的飛星閣前。他隨意對迎出來的兩個道微微一頷首,就徑直過門檻進去,隨即對居中坐著的年邁道士打了個稽首,這纔在其左手邊的一個團上坐了下來。
“道兄所託之事,今日原本眼看要大功告了。可是,就因爲今日雨中在嵩觀前遇到一雙兄妹,司馬先生一時惻之心讓從者護送了人回去,結果卻問出了匪夷所思之事。他們是來這兒求醫的,可觀中人此前言辭推也就罷了,今日更是放任那妹妹在雨中跪地苦求而不管不顧!若非那做兄長的突然自己痊癒,而不顧一切在雨中趕了過來接人回去,只怕今次說不定就要出人命了。道兄,嵩觀有如今的名聲來之不易,如此糟蹋怎對得起歷代先人,更不用說還落在了司馬先生的眼中!”
那年邁道士便是如今敕封掌管嵩觀的宋福真,聽了孫子方這一番話,他一時眉頭鎖,當即令人去傳召打理觀務的徒兒道方。等到外頭一箇中年道士匆匆進門行禮,他不得質問道:“今日山雨突至,那觀前跪地懇求的小娘子是怎麼一回事?”
聽到師傅問這個,那道方忍不住瞥了孫子方一眼,隨即才囁嚅答道:“師傅有所不知,那杜小娘子不是來觀中參拜,而是來尋醫問藥的。孫先生之前不在觀中,雖還有幾位前輩及道兄醫不錯,但那小娘子所言其兄的病實在太過嚴重,縱使宮中杏林國手,也絕難醫治口不能言不能的重癥。所以……”
宋福真頓時把臉一沉:“所以你便把人拒之於門外?”
“不不不!”道方被宋福真的疾言厲給斥得更加惶恐,慌忙解釋道,“弟子也是爲了觀中聲譽著想。現如今有一等病者,稍有閃失便責人是庸醫。那杜小娘子磨泡求醫時,甚至還吐說,兄長從前年才高,一場大病後卻不但再不能做詩文,甚至後來還如同活死人似的。如此怪疾,若是貿貿然答應下來,回頭人卻出了問題,觀中豈不是聲名大損?弟子本讓人辭以孫先生不在,可誰曾想那位小娘子竟執拗得很,今日干脆到觀前跪求,弟子見那時候門外沒有香客,一時糊塗才令人關了門……”
此話尚未說完,宋福真也好,孫子方也罷,聽到杜士儀的病由,全都爲之一愣。跟著,孫子方卻厲叱道:“荒謬,嵩觀這嵩山第一觀的名聲來之不易,若是被外人瞧見廣加散佈,不說崇唐觀這後起之秀正虎視眈眈,就是太一觀等歷史遠比嵩觀久遠的,難道便會袖手旁觀?京兆杜陵杜氏乃是名門,若觀中真的盡心竭力,即便有萬一,難道人家還會訛到觀中來不?”
見恩師亦是惱火地瞪著自己,道方頓時大汗淋漓,一時無從辯解。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他方纔聽到上首傳來了宋福真冷淡的聲音:“我本一心修煉,所以才把上下觀務給你打理,如今看來,你著實不能勝任。下去吧,今後這觀中俗務,給你衛師弟去管。你去觀前灑掃三年,先修得清淨之心,再來好好修道!”
倏忽之間便奪了弟子的權,把人罰去打雜,等到那中年道士垂頭喪氣告退而去,宋福真方纔對孫子方欠了欠道:“若非子方你正好回來,興許此事我還會被蒙在鼓中。便請子方前去探一下那對兄妹,這大雨之中走一趟,染風寒卻非小事。既然那兒有病人,不妨預備些藥材及補益元氣的東西,唔……本觀在峻極峰上的崇山別院,寧靜得很,不妨借給他們兄妹養病。如此一來賠誠意十足,二來崇山別院是嵩觀的地方,不虞有外人打擾。”
“診治的事我也剛剛答應了司馬先生。道兄所言,我也有數了。”
這外人二字一語雙關,孫子方自然省得。他點了點頭,繼而便站起道:“那邊廂司馬先生的從者應該已經預備好了,我這就去走一趟。事不宜遲,道兄也不妨立時去見一見司馬先生,今次的事只要解說明白了,司馬先生必會釋懷。倒是他出天臺山到中嶽的消息,應該瞞不得太久。聖人素來崇道好玄,甚至有傳言道是朝廷興許會開道舉,在崇玄署外再設崇玄學。要論經義道學,司馬先生敢稱第二,便無有人敢稱第一!而且,因太上皇病重,聖人頻頻詢問左右,當初則天皇后和太上皇召見的司馬先生如今何在,一旦報信上去,必然會喜天。否則,等到崇唐觀得了信,事就說不好了。”
沒想到,爬山不小心掉下山崖,卻成了花轎上的新娘傳言新朗是病魔纏身,中怪病,不久將於不在人世的,戰神王爺成親後,不受待見,兩人各自爲天,自由生活沒關係,不待見就不待見,憑自己的醫術相信也能好好在這裡生活從沒想過與無緣的夫君有什麼關係然而在生活中,相互碰撞中又會出現怎樣的緣呢?
人人都說丞相府的三小姐,是個無才無德隻會追著太子殿下犯花癡的草包廢物,太子殿下不喜,她一輩子也別想嫁出去。靠。純屬胡說八道!她花癡?夏思竹入宮第一件事,就是退了太子的婚事。她廢物?煉毒製毒,她哪樣不拿手!說她嫁不出去?那赫赫有名的戰神東方夜,對她百般追求又是怎麼回事!「東方夜,算我我求你,求你別追我了好嗎?」男人勾唇笑了笑,危險又張揚:「不好,阿竹,你不讓我追,難不成看上旁人了不成?」
前世她被害的毀了容貌和清白,被算計慘死在未央宮外。 重活一世,顧清卿決定要讓這些人血債血償。 首先就是要讓毀她容貌的人自食惡果。 看著顧家徹底亂作一團,顧清卿忍不住笑出聲來,轉身卻被堵在門口。 “成親王,你我不過交易一場各取所需,還望王爺自重。” 歐陽宸聞言看著蕭若云點點頭“是各取所需,眼下你要的已經得到了,本王要的你還沒給呢。” “你要什麼?” 說著欺身上前“本王要你做我的王妃。”
高悅行在十六歲那年,嫁給了京中最炙手可熱的襄王殿下。 從此高悅行人生便像開了掛,順風順水,極盡恩寵,從閨閣千金,到正室王妃,再到尊榮無限的太子妃。襄王的身邊除她之外,再無別的女人。 烈火烹油,繁花似錦。 但只有高悅行自己心裏最清醒。 襄王有一方繡着海棠花的帕子,揣在懷中多年從不離身,那是女孩子家的物件,卻不是她的。 身遭橫禍,一朝重生回到幼年時。 六歲的高悅行粉雕玉琢,望着自己繡籃中那一方帕子,海棠花的線只勾勒了一半,針腳與襄王私藏了半生的那塊帕子別無二致。 而她閉眼理順了過往的記憶,她模糊記得六歲年關之前的光景,也清楚地記得九歲生辰時家中的宴席。但是從六歲到九歲,那三年時光,她沒有一絲一毫的印象。像是被人憑空摘走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