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都市爽文 天下珍玩 第199章 也知火圣

《天下珍玩》 第199章 也知火圣

 “高科技?”鬼叔不屑地笑了,“不就是檢測足底分析瓷胎的分,再就是對釉面做一些所謂的掃描,太小兒科了。不過,羅工也說過,靠松木撒鹽的手法,并不能徹底去除賊

 去除賊,是做高仿瓷的重中之重。

 所謂高仿瓷,不僅是要模仿型、胎質、紋飾、釉面;新瓷燒制出來,釉面锃明瓦亮,俗稱火,行里又。鬼叔說,“松木撒鹽”燒出來的釉面特別潤,火,但是并不代表完全沒有。

 而且,高仿瓷不僅是要看不出賊,而且要做出老瓷歷經歲月洗禮產生的痕跡和溫潤包漿。這一點,是仿制者的必經步驟,也是能否識破贗品的關鍵環節。

 “在沒有跟著羅工學習之前,我所知道的,就是用高錳酸鉀泡。但是高錳酸鉀的腐蝕強,浸泡時不好控制。比如經常在做清三代窯的時候,泡過了頭,結果看起來了明代的了,下一次嚇得不敢多泡,結果又整同治緒的了。”

 鬼叔的眼中突然閃出了神采,“有一次,羅工喝多了,對我說,去除賊的藥水,要用自配的植的,想到哪朝到哪朝,想乾隆絕對到不了嘉慶。我一聽,就求他展示一下,結果他說方概不外傳。”

 “那你現在去賊是怎麼弄的?”唐易問道。

 “現在科技發達了,據化學分配置,泡出來的效果差不到哪里去。不過我相信,肯定不如羅工說的那種植方藥水!”鬼叔道。

 “這個羅工這麼年輕,做高仿就沒有什麼短板麼?”唐易的問題隨著鬼叔的敘述,也越來越多。

 “這個他還真說過,他說因為他太年輕,學畫的時間不長,畫工不夠圓。其實他這是謙虛,我看過他畫的東西,雖說比不上宮廷畫師的水平,但瓷多是雅俗共賞的件,他的畫工綽綽有余,尤其是人,表很生。”鬼叔道:“不要說他了,就算是我,畫出來的東西走市場沒問題,比如康熙時期的人,肚子大,臉有些變形,掌握了風格,只要用筆流暢,就足夠了。”

Advertisement

 說著,鬼叔從一個屜里拿出一張發黃的紙。

 唐易一看,竟然是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這是他臨走前留給我的。做高仿瓷,對化學元素起碼得做到基本悉,不然各種化學反應的都搞不懂,出來的東西肯定不過關。”

 唐易看到,這張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右下角,還有一串英文:James·L。花漂亮,神采飛揚。這個L,應該就是姓氏羅的簡稱,而前面James(詹姆士)想必就是英文名了。

 這個羅工還洋活兒。

 “他什麼名字?什麼時候走的?去哪兒了?”唐易又接連問道。

 “你這一說,我還真是想起來了,當時羅工羅工的著,好像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恐怕當年廠里的招工辦知道吧?”鬼叔想了想道:“他就在陶瓷廠呆了三年,走的時候沒說去哪里,他好像孤一人,不過他說還會回來的。”

 唐易暗想,真是天下之大,奇人輩出,想不到還有羅工這號人存在,只不過此人好像憑空而來,又悄然而去,只留下了傳說一般的過往。

 兩人聊著聊著,不知不覺過去了很長的時間,唐易終于拋出了最后一個問題,也是他最想問的問題。

 “鬼叔,在高仿瓷這一行里,你可見過帶著‘火圣’暗記的東西?”

 鬼叔聽了這個問題,神一變,“你這個年紀,怎麼會知道火圣?”

 唐易心中暗喜,“鬼叔你知道?”

 鬼叔皺眉沉思了一會兒,開口道:“我倒是沒見過有火圣暗記的瓷,但是我聽說過陸火圣這個人。據說,這是民國以來天下制瓷第一人,早在學徒的時候,就曾令珠山八友(附注)刮目相看!”

 陸火圣,正是沈松巖和陸知行的師父。沈松巖曾說,他師父為人淡泊,雖然神乎其技,但是卻超然世外,極有人知道這個全名,這鬼叔如何得知?

Advertisement

 看著唐易疑的眼神,鬼叔笑道:“我也是聽羅工說的。當時我說他是制瓷第一高手,他卻擺擺手,說,民國以來,天下第一制瓷高手乃是陸火圣,不過當時也去世好幾年了。”

 又是羅工。

 這個羅工二十多年前三十歲左右,即便放到如今也才五十多歲,比鬼叔年紀小,比沈松巖年紀也小,但是不僅手段了得,居然還知道陸火圣,他到底是什麼來路?

 “鬼叔,你現在能聯系上這個羅工嗎?”唐易問道。

 鬼叔搖搖頭,“肯定聯系不上了,這張化學元素周期表,是他留給我的唯一的東西。小唐,你說的這個帶著火圣暗記的高仿瓷,難道,能以假真?”

 唐易低頭想了想,復又抬頭道:“不瞞您說,鬼叔,我來瓷都,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想打聽下火圣印記的高仿瓷。這種瓷在我們山州出現過,用‘以假真’形容好像還不太準確,我覺得是‘以假真’!”

 鬼叔面凝重,不語。

 “而且這種高仿瓷之所以用火圣暗記,很可能是因為制造者是陸火圣的徒弟!”唐易直言道。

 “啊!”鬼叔站起來,來回走了幾步,“就連羅工都如此推崇陸火圣,那他的徒弟造出真假莫辨的東西,那就是了!”

 說完之后,鬼叔卻有兀自搖了搖頭,“他做高仿瓷,為何要留下暗記······”

 “要麼是極大自負卻嚴守信條,做了高仿卻留下能證明的印記,要麼是不想做卻不得不做,委屈求全。”唐易分析道。

 鬼叔站定子,突然出一只手指,“還有一種可能!”

 附注:珠山八友明清兩代,瓷都一直是皇家窯所在,在出產一批名貴的同時,也使得民間陶瓷藝家的發揮到了限制。清末,國力衰敗,皇家窯也隨之衰落,就此出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民間陶瓷藝家,珠山八友可謂清末民初的典型代表。

Advertisement

 珠山八友是后來的稱呼,最初名“月圓會”,是窯停燒之后流落到民間的制瓷高手組。讓我們列一下“八友”的名字: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這里配合書中容只做概述,若興趣能查到的資料很多。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