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
蛤蟆還算是個聰明的家伙。
余天眼神遞過來,他立刻會意,裝模作樣的讓兩人落座,拿了筷子,幾人邊吃邊聊。
“我知道你那兒。”
蛤蟆夾起一塊羊放進里,看向老扁,邊嚼邊說,“前兩天我省城的兄弟老,還說你那有不工人鬧事,聽說把通都干堵塞了,有這事兒吧?”
“是...”
老扁一臉愁容,唉聲嘆氣,“唉,誰知道做買賣這麼難,我以為開了廠子,客戶都會主找上門呢。”
這是典型的想當然。
別看剛剛改革開放,商業競爭卻很激烈。
哪有主找上門的買賣,除非是有關系依靠,或者運氣。不然的話,抱有這種思想,只能是混吃等死。
嘶。
火柴響,蛤蟆點燃一香煙。
空氣短暫安靜。
形一種微妙的僵持。
蛤蟆就一口一口的煙,盯著老扁,也不說話。
他心里清楚。
想要談個低價,先開口表態的話,必然會落下風。
僵持了一會兒。
老扁果然忍不住了。
他著手,訕笑著說,“韓老板,說說吧,你心里價位到底是多。要是合適的話,今晚就能簽訂合同。只要你把能把錢痛快給我,那廠子和二十畝地,就全都是你的了!”
上道。
對于蛤蟆的表現,余天也暗自稱贊。
“呼...”
蛤蟆吐出煙霧,把煙頭扔在地上一腳踩滅,抬頭說,“這事兒不太好辦,有糾紛的話,萬一我給了你錢,你再跑路,那工人還不得把我當出氣的靶子啊?”
常在江湖上混,都懂規避風險。
話一出口。
余天給蛤蟆豎了個大拇指。
這小弟收的可以,有兩把刷子。
老扁心里發急,趕擺手解釋,“不能,我跑啥跑,你要是不放心,簽完協議,我當著你面把錢發給員工。”
他生怕蛤蟆改主意不買。
著又說了很多好。
什麼場地可以擴建,廠房都是新的,等等等等。
“唉...”
蛤蟆沒表態,嘆了一口氣。
這讓老扁的心又懸了起來。
他心里明白,還是價格不夠低。可5000塊的賣價,已經是虧大本了。
“這個數。”
蛤蟆想了想,舉起四手指,“四千,你要是能同意,現在就簽協議。明兒一早,我去幫你發錢,解除你的痛苦。”
當初建廠一共花了一萬有余。
四千。
相當于虧了三分之二。
老扁心里不太痛快。
要不是很著急的話,賣個六七千絕對沒問題。
但事往往就是這樣。
急的時候,只能忍痛割。
要是再不發工資,工人們怒火沖天,都要掘他們家祖墳了。
“行...吧...”
緩了半晌,老扁終于咬牙同意。
協議就在蛤蟆家簽訂。
只是簽名的時候,蛤蟆卻在落款寫上了余天的名字。
老扁不管買家是誰。
雖說有一種被忽悠的覺,但錢到手就行。
余天心知肚明。
他剛才就猜到了,蛤蟆這個家伙,肯定會這麼做,義薄云天啊...
“傻子...”
他心里苦笑。
不再多說。
誼盡在不言中。
協議簽訂完畢,約定好明日一早在廠房見面,老扁方才離開。
余天把這件事給蛤蟆全權理,兩人又買了一些啤酒,就著火鍋,邊吃邊聊,越聊越近乎。
翌日一早。
兩人分別,余天直奔大華制廠,檢查初版幸子衫。
白布料經過染加工蓬松等一系列制作工序,配合上些許線,還算功。
余天詳細指導一番樣式的微小差別,制廠著制作第二波樣品。
品出爐,完全達到預期標準。
工廠開工,開始正式批量制作。
范大華給出的預計時間是十五天。
按照日子推算。
兩周之后,疑也要上映,時機趕得正好,一點兒也不耽誤。
余天又去省城,找到門博。
門博最近以來一直忙著幫門小販賣,經常和買家通,見到他時,他的表現已不像之前那樣拘謹。
驕似火。
小攤位上的姐弟倆曬得更黑了。
余天簡單問了問的收,又給門博代了一個重要的任務,讓他從今天開始,就住在大華制廠,好好學習和工廠相關的知識。
在余天心里。
門博和門小就像他的嫡系。
以后生意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各種帶著花花腸子的人肯定會像蒼蠅一樣蜂擁而至,倒不如現在發展一些信得過的人,為己所用。
只等小樓拆遷。
到時候把織機搬到新買的廠子。
一切都在穩定進行,也算有了一些閑暇時間,余天便決定把看大姐余秀的事兒提上日程。
回村時。
李婉還在研究試卷的問題。
高考績再有不到一周便能下來,到時候就可以和三嫂‘單獨行’了。
余天抱著豆豆親了親。
方才和李婉做了‘匯報’。
“四千?”
聽說買了新場地,占地二十畝,李婉又驚又喜,“二十畝地就足夠咱們用了。不過你不是說,以后還要去京城或者深城嗎?”
“對。”
余天微笑摟著李婉,搖搖晃晃,認真地說,“但是攘外必先安,我起碼也要在省城有了基,才能去外地發展。等等吧,幸子衫的錢回來之后,我們先買兩間正經的商鋪,讓門小把服裝店置辦起來。到時候,工廠那邊再研究點新項目出來,就算是不做服裝,我們也可以干別的,啥都不耽誤。”
兩人卿卿我我,甜一陣。
李婉對未來抱著太多的幻想,但最期待的還是博得父母的原諒和認可。
夫妻同房而睡,卻不同床而眠。
這也是頗有介懷的地方。
眼看著余天的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來越好,的心里,其實或多或還是擔心的。
萬一。
他要是被別的人相中了怎麼辦?
或者。
他以后看到更更年輕的人,會不會變心呢...
一切都是未知數。
這份擔憂,只藏在心的最深。
但不知道的是。
就算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余天一顆赤誠無比的心,也永遠不會改變。
日頭西斜。
余爽帶著張小回來。
一家人一起去村東頭吃飯。
電視的信號線已經拉好,彩電視機放在大院中,不村民都拿著小板凳,不錯眼珠的看著。
老余家現在比村委會開會時還要熱鬧。
大人小孩齊聚,不大的小院里,滿滿登登了不于五十人。
“明天沒事的話,我們去臨省看看大姐吧。”
吃罷了飯,余天抬頭對一家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