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錦繡大明 第一百七十一章 抗災(下)

《錦繡大明》 第一百七十一章 抗災(下)

當縣衙方向傳出陣陣鼓聲時,酈承綱和酈承縉兄弟二人正站在宅子中最高的三層小樓的頂層遠遠眺著城外。

雖然因為此刻天尚暗,外面什麼都看不到,可酈承綱卻依然饒有興致地看著城外,臉上還掛著一得意的笑容。半晌后,他才回頭看向自己兄弟:“這次的錢總算沒有白花,于丁他們果然沒有我失。”

酈承縉也附合似地一笑:“這回可夠我們的楊縣令喝一壺的。別的且不說他,是江堤決口這一件事,他這個當縣令的責任就不小。”

“決堤只是小事,他一個兩榜出的進士縣令還扛得下來,畢竟我朝員也分三六九等,像他這樣的正途員,便是鬧出問題來也不會被朝廷怪責太多。但接下來城中缺糧,就不是他區區一個縣令能解決得了了。一旦城中百姓,以及接下來可能進城的災民斷了炊,即便他楊晨在民間名聲再好,也無濟于事。”說著,酈承綱的臉上便閃過了狠的神

這段時日里,他酈家著實被縣衙欺得不善。自他懂事以來,酈家還從未在諸暨縣里吃過這麼大虧呢。正因咽不下這一口惡氣,他才會不管全縣百姓的安危,悍然命人掘堤倒灌縣城。

聽他提起這點,酈承縉便有些不解,甚至帶著一不安地道:“大哥,我只是有一點很是奇怪,那常平倉到底是誰幫我們燒了的?之前我也想過幾種辦法,但都難以事,能干這事的人,本領可著實不小哪。”事實與楊晨他們所想卻有著出,原來放火燒了常平倉的竟不是酈家的人。

酈承綱此時也忍不住皺了下眉頭:“這事確實有些奇怪,連我們都辦不的事,竟別人辦了。但這事只對我們有利,我們又何必非要追究底呢?以楊晨的行事風格,自然會得罪其他人,總也有人按捺不住,想出手報復。”

Advertisement

“大哥你這話雖然有些道理,但我總有些不安。現在縣衙里的人已明確知道是我們在與他們為敵,要是他們把這兩件事都算到我們頭上,我們豈不是代人過?”酈承縉很有些不甘地道。

“那又如何?他楊縣令無憑無據的,難道還能因為懷疑我們而對我們不利不?”酈承綱很是不屑地哼了聲:“而且就目前的況來看,縣衙的人連眼前這關過著都難,更別提追究我們了。”

“大哥……這話雖然不錯,但我總覺得似乎是有人在算計利用我們與縣衙間的矛盾……我們不可不作提防哪。”酈承縉還是略帶不安地道。

酈承綱聽了,眉頭再次略略一,但隨之又是一松:“即便如此,對我們來說也不是什麼壞事。先把楊晨趕出去才是正經,至于到底是什麼人干了這事,又是不是在利用咱們,那得等今后再說了。”

說著,他突然一頓,又用很是嚴肅的語調道:“人都準備好了,很快,我們就能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了。”

“好,我會安排好一切的。”酈承縉見兄長是這麼個態度,便也沒有再堅持己見,點頭后,匆匆下樓而去。

此刻,天邊已有一縷從云層間穿過,照在酈承綱的臉上,顯得他的面容忽明忽暗,人怎麼都看不明白。

幸好,諸暨百姓早已習慣了浦江鬧災的況發生。雖然以往像這次般出現堤壩決塌還是很見的,但他們依然能夠慌而不,很及時地進行自救。

而在縣衙諸多人手分頭安和救助之下,一些沒來得及自救以及慌了神的百姓也得以擺危險。

尤其是當頭頂的太升起,向他們照出萬道芒時,眾百姓心中最大的擔憂也隨之消解。至天不再下雨,那沖破堤壩后灌進城來的江水退去應該也不會太久。

Advertisement

不過在安下人心之后,縣衙里的人卻不敢有毫的放松。因為他們心中很明白,真正的考驗和難題還未來呢。

這場突如其來的水災對諸暨縣城固然有些沖擊,但影響終究有限。只要人們足夠鎮定,府及時安,至在眼前不會鬧出太大子來。可對沒有城墻保護的鄉野間的百姓來說,況就完全不同了,那完全是一場滅頂之災。

楊晨在中午確信城中已然無恙后,便登上了城頭,向四下眺起來。越看之下,他的心里就越是。往日通往各道小道都已為一片澤國,良田也罷,湖畈也好,此刻盡皆被連一片的水域所吞沒。現在朝外看去,目所能及的,就是白洋洋的一大片。

“附近鄉鎮都已被這一場決堤而毀,那些百姓的家園只怕……”趙邦甫站在他的后,用滿是痛惜的聲音緩聲道。

楊晨慢慢地頭:“只不知那些百姓能否逃過這一劫?”說到這兒,他突然看向蔣充:“蔣主簿,現在我們能集出多條船來?”

“大人的意思是……要派人駕船營救百姓?”蔣充一下就猜到了楊晨問這話的意思。

楊晨正道:“不錯。既然我們是縣中員,那麼無論是縣城里的百姓還是外面的百姓都是我們的子民,都當一視同仁。豈能不顧那些水深火熱中的難百姓呢?”

“下這就去調派船只,我們諸暨縣雖不如紹興府城般河道縱橫,船只集,但找出幾十條大小船只來應該還不是什麼問題。”蔣充此刻已完全站在了楊晨這邊,見他心意已決,便不再拖延,趕回頭下樓去準備了。

倒是趙邦甫此刻卻是一副言又止的模樣,似乎是想勸說楊晨什麼。楊晨也看到了他的為難,便勉強一笑:“趙縣丞可是想勸我莫要這麼做?”

Advertisement

“正是……非是下不肯救助那些鄉野間的百姓,但以如今城中勢來看,實在不適宜把他們接進縣城里來。”趙邦甫很有些為難地道,同時目瞥向城南,那兒正是被燒廢墟的常平倉所在的位置。

楊晨自然知道他在顧慮些什麼,城中糧食明顯不夠,若是再讓更多的百姓進,只怕況會更加的糟糕。而且,他們要面對的還有酈家的威脅,一旦百姓吃不飽飯而人有可趁之機,楊晨這個縣令要面對的力可就更大了。

但楊晨依然不為所,神堅毅地道:“我知道趙縣丞你這麼說是為了我好,但眼看治下百姓遭此大難,我這個當縣令的怎能不理?無論如何,我都要盡一切努力把人救出來。”

看著楊晨那雙堅定的眼睛,趙邦甫只得一嘆,又一拱手道:“大人能有此見識,確非下能比。只要大人吩咐下來,下一定全力支持。”說著又是一陣遲疑道:“另外,下家中尚有一千多斤的存糧,若是大人不嫌棄的話,下愿意將它們全部捐出來。”

楊晨激地沖他一點頭:“趙縣丞有心了。本代全縣百姓多謝你的慷慨。”雖然他很清楚這不過是杯水車薪,但對于對方的態度還是相當滿意的。

不過有一點楊晨并未說實話,他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不只是從救人的目的出發,更是為了掌握主權。他相信一旦水勢平穩下來,那些家園被毀的鄉野百姓必然會來縣城避難,到那時候,他們難道還能將這些難民拒之城外嗎?

既然橫豎都將讓他們城,何不干脆些主些呢?至這麼一來,那些難民必然會激他這個縣令,那今后若是在糧食或是其他生活條件上出現了什麼問題他們還能聽從府的安排呢。

Advertisement

不過,楊晨還是將這事想得過于簡單了。

就在這日黃昏之后,就有不被派去外面救援難鄉鎮百姓的船只趕了回來,每只小船上都坐了五六人。而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被運進城來的百姓就更多了起來,有人甚至是自己劃著小舢板或是獨木舟而來。

待到次日中午時,諸暨縣城里已憑空多出了近萬人,而更正安頓著這些難民的衙差們到心驚的是,人口數還在不斷地向上增加著,只怕兩三日后,這個本來只有三五萬人口的小縣城里就會人口翻倍了。

這樣一來,對整個縣城的考驗可就大了。本來就沒有太多空閑的屋子能安頓外來之人,再加上城里還有不淺的積水使一些低洼難以再住人,一些百姓都是湊活在一起度日,再多出這許多人來,是他們的住宿就已是個不小的問題了。

而更人頭疼的還是食的供給。當楊晨繼續指揮下面的人為難民騰出更多屋子時,蔣充面帶猶豫地趕了過來:“大人……這住很快就不再是問題了。”

“哦?”楊晨聞言一喜:“可是那些大戶肯把自家的院落也騰出來了嗎?”Μ.166xs.cc

“這倒不是。”蔣充苦笑一聲道:“而是很快倉也能住人了。因為那兒留存的糧食只夠全城人吃上三五天而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