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都市爽文 鑒寶神瞳 第二百五十九章 蘇培盛制

《鑒寶神瞳》 第二百五十九章 蘇培盛制

“呵呵,你覺得這硯臺值錢?”何林眉頭一挑,淡然問道。

那中年漢子點頭如搗蒜:“昂啊,我覺得值……生前我爸可在意這硯臺了,作畫寫字紙筆換了無數,就這硯臺一直用到老都沒舍得丟!”

何林聽后搖了搖頭,低笑道:“先生,你父親惜這硯臺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實話給你說吧,這方硯臺不過是民國時期仿清品而已,值不了多錢!”

“什,什麼?!”

中年漢子聽到這話,嚇得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呵,呵呵,小兄弟你可別開玩笑。”

“呵呵,我像是在開玩笑嗎?”

何林咧一笑,樣子看上去就像個剛畢業的單純年:“先生,這方硯臺乍看之下雖說跟清代臥牛月澄泥硯相差無幾,但只要細看就能看出端倪。”

說著,何林一指硯臺面部,“你看,這方硯臺雖乍看雕工細,實則卻下筆較為呆板。所雕云紋刀法不為側鋒斜,而且描刻痕跡很重。”

“這一點與古人硯臺雕刻技追求的清醒俗,飄逸靈大為相悖,更何況澄泥硯從唐朝起就為皇朝貢品,更不會出現這種劣質刀工。”

“同時,硯臺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硯紋飾中,無論新月或滿月都深云間,半半現,而此新月完全掛置云前,同樣跟古人風格不一。”

說完,何林將硯臺一反轉。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在硯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識其字跡,松懈渙散,章法凌,較真款相比更是差強人意。”

何林角冷笑一聲,淡然道:“先生,你要是覺得我說得這番話不能讓你信服,你可以再多走幾家店鋪問問。”

Advertisement

那漢子一想到之前走訪那三家古玩店老板的態度,再聽到此刻何林年紀輕輕就侃侃而談說得有理有據的氣勢,心頭早就信了七八分。

只是礙于價格問題,他不得不厚起臉皮問道:“那,那個……小兄弟,這硯臺你收的話能給多?”

何林出兩個手指頭,沉聲道:“這硯臺好歹是個民國件兒,我給你出2000塊,已經綽綽有余。”

“兩……兩千塊?!”

中年漢子眉頭皺,想了想說道:“小兄弟,這三樣東西你一并收了,一共給個5000不?”

何林搖搖頭,出四個手指:“最多4000!”

“才4……4000塊啊。”

中年漢子眼中猶豫不決,咬牙道:“小兄弟,這4000不好聽,你多加500,就500不?”

“4500!”

中年漢子一個手比四,一個手比五,賠笑道:“你看著大熱天的,我也懶得再去其他店鋪轉了,你就行行好。”

,就依你的4500!”何林也不墨跡,一口答應了下來。

中年漢子眼睛一亮,“嘿嘿,謝謝,謝謝你啊小兄弟!”

“哎,我話還沒說完呢,先生。”

何林手一擺,沉聲道:“你剛才說了,這些是老爺子的東西,按說繼承祖,來路算是很正。”

“但是這都是你的片面之詞,也沒個依據,我這開店的擺開八仙桌,迎接四四方!”

“不管是有個刮風,還是下雨的事兒我都得著,所以呢,還是得求個穩,咱們得立個字據。”

中年男子并沒有立即回答。

何林見狀又補了一句,“不然,就是白送我我也不要。”

Advertisement

“好,就依你的,立個字據!”中年男子這才點頭答應。

王維取來紙筆,中年漢子掏出份證,何林核對后才立下字據,點了錢,接了東西,中年漢子這才樂呵呵的離店而去。

王維拿過收起字據,留意了一下,原來那漢子姓董,河東。

“何哥,你這一通忽悠可真是一點都不留啊!”

見董河東走遠,王維這才拿起那棋簍細看,嘿然道:“這玩意兒應該是清代的東西吧?你可真夠黑的啊!”

“我呸!老王你這話可就說得差點意思了。”

何林呸了一聲,拿起匏筆筒看了看,笑道:“哼,像他那種沒良心的不孝子!我還能讓他占半點兒便宜?”

王維一聽,嘿然道:“嘿嘿,確實是這個理兒。”

說著,他將棋簍反過來一看,只見底端有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印。

蘇培盛制!

“咦?!這蘇培盛……名,一時卻想不起來。”

王維眉頭一皺,腦袋嘀咕道:“他干什麼的來著……”

“噢!我想起來了!”

突地,王維一拍掌,豁然道:“這人是個太監!”

何林將手里的筆筒也反過來一看,同樣底部有一個四方小印,笑道:“呵呵,現在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李德全,哪有幾個還知道蘇培盛的,不然這小子也不會幾千塊就把這些東西給賣了!”

蘇培盛是康乾時期的總管太監,那可是太監中的一把手,就連清代“賜”恩濟莊太監塋地也是有墓碑并留下拓片的角

后代電視劇《甄嬛傳》,《宮鎖珠簾》之列的清宮戲中那也是時常出現的人

Advertisement

據清代《永憲錄》中的記載,“培盛侍圣祖。與魏珠俱加信用。朝臣多相結。”可見其當時地位之高,在朝野之上人脈之廣!

這匏底部所寫的“蘇培盛制”,絕非是一個總管太監制造匏這麼簡單,其中代表的,那是康熙皇帝的宮廷

康熙皇帝特別偏,當時備恩寵的蘇培盛,自然而然的就了康熙的制造“代理人”。

由此,蘇培盛還得了個“蘇葫蘆”的外號!

在康雍乾清三代,匏多為方制作品,除了皇帝,也多為王公大臣使用。

目前大多數流傳下來的件兒都放在博館里,例如燕京故宮大約藏有匏幾百件,流民間的倒是很

所以說,現在的收藏家和玩家都很難收集到清中期的匏

這也隨之而產生了一種怪現象。

那就是收藏匏的人很,在收藏界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但是一旦有清中期的匏出現在市場上,拿立即會稱為焦點,引起各地收藏家的關注!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