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曲轅犁
諸葛亮心裡吐槽著龐統,越想龐統,越覺得張溪看的順眼。
倒不是諸葛亮跟龐統不合,只能說,雙方的格不太一樣。
諸葛亮是能求穩就求穩,即使用奇計,那也得考慮到方方面面,多準備幾套備用方案。
但龐統格比較急躁,倒也不是非要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主要是覺得有些事只要考慮周全了,哪怕有點危險,比起收益來說,也是值得的。
而且這裡面,諸葛亮也不是一昧的求穩,他該用奇計的時候也會用奇計。龐統也不是一昧的冒險,他覺得代價太高的時候也不會選擇冒險。
這兩人的出謀劃策都是站在全盤考慮的基礎上,只是格不同,造思考方式的不同,因此出的計謀也不一樣。
就拿荊南四郡的蠻族來說吧,龐統和諸葛亮的爭議點,其實不是在要不要平定蠻族上,而是在於什麼時候去平定蠻族。
諸葛亮覺得四郡周邊的蠻族都比較散,不氣候,只要等己方發展上兩年,實力強大了,到時候說不定周邊的蠻族自己就歸順了。
而龐統覺得要趁現在周瑜忙著治理南郡,而曹也隔著一個南郡過不來的時候,順勢解決這個問題。
不然將來真的跟江東衝突了,或者曹再次攻克南郡,威荊南四郡的時候,蠻族再後院起火,那難的還是自己。
而且龐統認爲,正因爲現在荊南四郡周邊的蠻族比較散,全都不氣候,就應該及時征討,不能等他們中有人坐大了後再去,這樣很不劃算。
諸葛亮和龐統兩個人,因爲這事兒已經在武陵吵過幾次了,誰也說服不了誰,而劉備呢其實是比較偏向諸葛亮的,不然也不會帶著諸葛亮來江夏,理江夏分地的事兒了。
這幾年一直是在征戰,劉備也知道要休養生息。
再說荊南四郡剛剛平定,去年好不容易獲得了大量的錢糧補充,還要用來充實府庫,以備不時之需呢,實在沒有再次用兵的空閒了。
因此嘛,劉備打算在江夏先呆上一段時間,一個是坐鎮江夏,理流民安置的事兒,另一個,也是讓龐統負責一段時間荊南的政務,鍛鍊一下。
有了劉備坐鎮,外加諸葛亮主持分地的事兒,張溪頓時是輕鬆了不。
張溪都想要不就這麼回夏口去,畢竟他是郡丞,也不能總在地方上呆著,不然地方會覺得多個婆婆,不好放開手腳施展的。
可諸葛亮表示,我這個“大婆婆”都沒走呢,你走個什麼勁?!
想懶?!沒門。
你以爲分完地,這事兒就算完了?!
馬上就是春耕了,這些剛剛安置好的流民,你不組織他們春耕,任由他們自己去勞作,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糧食減產,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們還得逃荒,伱信不信?
每個地方的民不同,土地鹽鹼度不同,水源不同,都會影響農業生產的。
比如說新野那邊的百姓,他們習慣了種粟米,到了江夏東邊如果也種粟米的話,產量肯定不如在新野的時候。
而且江夏這邊臨近長江,水資源這麼富,再加上氣候條件更加溫熱,應該以水稻種植爲主,粟米種植爲輔纔對。
不僅僅種植作要有變化,既然在江夏紮生活了,也得適應江夏這邊的生活方式,守著長江這麼富的水資源,你不打魚補家用,那不是可惜了?!
要做的事多著呢。
如果只是給塊地,然後讓百姓自生自滅,那朝廷幹嘛要把勸課農桑作爲地方的考覈標準?!
這方面就涉及到親民的政務了,張溪是真的不懂
上輩子的張溪,連田地都沒見過幾塊,他倒是知道大米飯怎麼煮,但絕對不知道大米飯是怎麼種出來的。
而這輩子的張溪,作爲一個寒門士子,想辦法讀書纔是正道,哪有功夫去自家田裡請教農夫怎麼種田。
兩輩子加起來都沒有這樣的經驗吶。
可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躬耕過不是後世皇帝的自我標榜,他是真的下地幹過活,也請教過農夫,所以對農耕這塊,他不僅僅有理論知識,也有實踐經驗。
因此,張溪不僅自己學習,還把小鄧艾給帶在了邊,讓他也跟著學習一下。
這不算師.起碼諸葛亮沒有反對。
這年月,這種親民事務,只要願意低下頭去學,就沒可能學不會。
小鄧艾聰慧,諸葛亮是知道的,雖然覺得小鄧艾的格和脾氣跟自己不太合適,但既然張溪有心培養鄧艾,那諸葛亮也就把小鄧艾當劉備集團的儲備人才來看待,這種親民事務也不是什麼不外傳的東西,願意跟著學就學唄。
諸葛亮教親民事務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張溪去悉農。
哪些農是幹什麼用的,什麼時候要用到,都得知道。
不要求你自己會用,但一定要知道這東西是做什麼的,不然你指導個線百姓啊。
小鄧艾倒是聽的很神,張溪卻開小差了。
一說起農業,自然會想到農,而一說到農,肯定得想到曲轅犁啊怎麼把這玩意兒給忘了?!
曲轅犁只需要一人一牛,甚至兩個人就能作,比現在用的兩牛一人的犁要方便的多,還能解放勞力。
而且曲轅犁結構簡單,這東西吧,只要知道結構,基本就很有做不出來的。
而很巧,張溪當初在點娘看小說的時候,因爲看多了穿越前輩製作曲轅犁,所以去網上認真找過,仔細研究過結構的。
怎麼之前就沒想起來呢?!
一想到曲轅犁,張溪當即是什麼都不顧了,直接跑回了府衙的書房,開始拿著紙筆,畫了起來。
諸葛亮也不知道張溪要搞什麼幺蛾子,只能跟著去看看,然後就看到張溪在他好不容易弄到的紙張上塗。
要命哦,諸葛亮自己都不捨得用,這貨居然就這麼上手了。
而且這畫的是啥?!
鳥?!
面對諸葛亮提出的質疑,張溪頓時大怒,說道,“犁,這是犁,一種新犁,曲轅犁你知道不?!”
諸葛亮再次仔細觀看張溪的“大作”.說真的,要是張溪不說,打死諸葛亮都想不到這是犁。
但張溪一說了,諸葛亮倒是看出點門道了。
“此犁.非長直轅?!”諸葛亮驚奇的問道。
張溪翻了一個白眼,心說這就是廢話,自己都說了,這曲轅犁。
諸葛亮也是不好意思的笑笑。
主要是現在的犁,都是長直轅犁,這種曲轅的犁,諸葛亮還真的是第一次見。
“犁轅曲折,卻是何故?!”諸葛亮看了半天,繼續問道,“如此改進,適合道理?!當真能僅用一人一牛耕種?!”
什麼原理,張溪說不上來,只能說是古代勞人民的智慧結晶。
至於是不是僅需一人一牛,這個簡單,造出來,試試就是了。
曲轅犁的結構並不複雜,零部件也就那麼多,有經驗的工匠稍微看一眼,就知道怎麼做。
諸葛亮找來軍中工匠,讓他按圖製作,只是這位大匠一邊做,一邊跟諸葛亮吐槽,說他在家種地十幾年,就沒見過這樣的犁莫不要被人騙了。
張溪在一邊聽著吧,怎麼都覺得不是味。
果然,讓這個年代的人接新鮮事就是那麼難,哪怕這個東西也就領先了只有一兩百年的時間。
曲轅犁徹底型,大概是要到晚唐,但曲轅的犁出現,那是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距離現在也就是一兩百年的時間而已。
大匠隔天就付了一臺曲轅犁,而諸葛亮也早早的找來了有經驗的老農,和一頭溫順的耕牛。
老農把曲轅犁套在牛上,然後左看看,右看看,似乎找到了訣竅,開始扶著犁耙耕地。
諸葛亮頓時驚異到瞪大了眼睛,看著一人一牛進行耕地。
曲轅犁真的可以一人一牛耕作,而且土地翻耕可通過機關調節,既可深耕,亦可淺耕,更適合不同農作生長。
比起往常的長直轅犁,曲轅犁掉頭更加方便,不需要重新套牛掉頭,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就一點不太好,曲轅犁這個東西,好像有點費犁頭。
因爲這次老農採用的是深耕,才耕種了不到兩畝地,這個犁頭就有些開裂了,雖然能繼續使用,但多影響耕地效果,老農請示諸葛亮,要不要更換犁頭。
諸葛亮對此,頗有微詞,而張溪覺得不可置信。
再仔細一看,張溪頓時惱了。
“誰讓你用木頭做犁頭的.就算是長直轅犁,他的犁頭也不是木頭的吧?!”張溪質問著工匠。
可工匠則是一臉尷尬的看著諸葛亮。
工匠是軍中大匠,他確實不缺鐵,給做個包鐵的犁頭不難,但他不敢做。
沒辦法,諸葛亮下的命令,軍中鐵使用都需要嚴格審查,不能擅自用於他。
這個命令,本來是爲了防止一些將領以公謀私,販賣軍械的。
但現在.反正大匠是不敢給曲轅犁做包鐵的犁頭的。
諸葛亮也是一陣尷尬,不得不寫了一份手令給大匠,讓他快點去打造一個包鐵的犁頭過來。
但張溪有點看不過眼了。
“軍師,一塊鐵皮的事,還要丞相親自下令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張溪很委婉的勸諫道。
到了蜀中那會兒,你好歹也是“二十仗以上悉決之”啊,怎麼在荊州,你連一塊鐵皮也要管?!
這不怕自己累死啊!?
(本章完)
分給朋友:
燕趙歌第一次穿越,穿到了武道文明繁盛至極的異世界,一頭撞進包羅萬象,遍收天下經典的神宮藏書樓裡,但隨後便是一場天地大劫,連神宮也破滅了。 接下來居然第二次穿越,靈魂來到了同一個世界,不知多少年後的時代。 人們發掘承載破滅之後殘存的遺留,這裡的武道文明重新起步,還處於新一代的發展期。 裝了一腦子神宮秘籍寶典的燕趙歌,二次穿越到當前的時代,簡直就如同一個人玩慣了地獄模式之後,突然被丟去玩簡單模式。 簡直不要太爽! 不過在此之前,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 「我不是主角?而是跟主角爭妹子的反派高富帥師兄?」 「這劇本不對啊!」
這是一個最繁華的時代:鮮衣怒馬、胡姬如花;這是一個最冷酷的時代:骨肉相殘、人命如芥…本想做個閒看長安十丈紅塵,笑對大唐萬里明月的路人,然而永徽四年春,當武周奪唐的千古大戲終於悄然拉開帷幕,她卻淚流滿面的發現,原來她不是圍觀羣衆而是演員…
人家穿越最不濟也是個豪門庶女,可她倒好,穿越過來就喜當娘。她倒是不怕,她廚藝高超,可以致富發家。可是那位主動上門求撲倒的大帥哥,你怎麼回事?姐是有節操的人,你說撲倒……我們就果斷撲倒!…
穿越在拜完天地的洞房裡,還是搶了姐姐丈夫的的綠茶? 某女表示狗命重要,先逃為快。 某男一笑,進了我房就是我的了人了。 女人呢,就應該寵著,她上天就寵上天,她入地就寵入地,那樣男人才有面子。 當財傾天下的某王說出這樣一句話的時候,整個京城人的下巴都掉了,開始反思自己沒錢是不是因為不夠寵老婆。 全線甜寵! 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