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曆史專家穿越記 第七百二十二章:恩師無事

《曆史專家穿越記》 第七百二十二章:恩師無事

    有疾還去南昌?

    張升看著蕭敬。

    不敢相信。

    太子帶著幾個扈從,就有自己兒子。

    他不敢相信。

    可是……卻又不得不信。

    蕭敬是不會開玩笑的,這事兒,只要一查即知。

    張升覺得心裡堵得慌,想哭。

    找死啊,這是找死啊。

    那寧王,勾結了鄱湖水賊,又有寧王衛,形勢已經越來越嚴峻,或許,現在寧王已經反了,這個時候,去南昌,還號稱要殺寧王,這不就是在找死嗎?

    張升想死。

    他無措的看著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道:“速去準備吧。”

    一直詔令,轉瞬間而出。

    一時之間,京中沸沸揚揚。

    可陛下一意孤行,在當日,英國公張懋代天子巡閱了三千營,次日一早,三千營開拔。

    大明所奉行的,乃是天子守國門的方略。

    其實這更像是宋時強幹弱枝戰略的延續。

    在宋時,大量的軍隊集結在國都,牢牢掌控在皇家手裡,以至於邊鎮和地方州府,幾乎無兵可用,一旦到了戰時,再從開封調兵馬,軍隊的調度,極為繁瑣,這也是宋時雖有軍百萬,可實際上,對於邊鎮的控制力並不強的原因。

    而文皇帝吸取了這個教訓,一方面,大明的銳不能形藩鎮,最終被邊鎮的軍將們控制,既如此,索定都在大明患最大的北方,也即是北京城。

    如此一來,國都距離前線極近,而天下最銳的兵馬,屯駐於京師,朝廷可以隨時掌控,不必擔心,形藩鎮的局面,又因為京師距離邊鎮不過數日之遙,自北京走一兩日,便可出關,因而,一旦有了戰事,朝廷可以隨時調用京營馳援,哪怕是平時,京營和邊鎮,也可來回換防,不需太多本。

Advertisement

    這個國策,既吸取了導致唐朝滅亡,地方將軍們擁兵自重的教訓。又吸取了北宋強幹弱枝,以至北宋挨打的局面。

    可是……這其中,也導致了一個致命的缺陷,即邊鎮雖是固若金湯了。可因為天下的兵,都聚在京師和邊鎮一線,南方,尤其是江南一帶,大多是普通的軍衛為主,這些軍馬,幾乎沒有薪俸,管理紊,說他們是民兵,都算看得起他們。這才是區區一個倭寇,引發了東南混的直接原因,靠一群農民,能驅逐水寇嗎?

    現在寧王作,之所以引發朝廷,也正因如此,寧王是蓄謀已久,他的寧王衛,勢必是銳,又暗通了水賊,而江南一線的軍衛所呢,幾乎沒有一個,能戰的,唯一還有戰鬥力的軍馬,也只有守備南京的一些衛隊,還可一戰。

    朝廷要討伐寧王,就必須調京師的京營,可皇帝在京,邊鎮也需防備,京營人馬,又不能調太多。

    現在……問題解決了。

    陛下駕親征,於是乎,三千營,五軍營、勇士營、驍騎營、神機營、金吾衛,傾巢而出。

    駕親征,員的反而極為迅猛。

    張懋率軍出發不久。

    弘治皇帝行在便已出京,浩浩的勇士營隨扈,張懋是先鋒,天子自居中軍,左右兩翼,則為銳的三千營,此後,各地五軍營骨幹調而出。

    此次,弘治皇帝決心將士的封賞,支取帑,這令陪駕的眾臣,還有閣各部,心裡好了一些。

    陛下有銀子啊。

    大家早就私底下算過了,帑裡的存銀,至六百多萬兩,這個數目太驚人了,現在廷的收益驚人不說,最可怕的是,陛下他只進不出。

Advertisement

    禮部尚書張升、兵部尚書馬文升,以及翰林侍講學士歐志,俱都隨行。

    因為中軍出發的極快,只用了兩三日時間,便直接出了京,勇士營和金吾衛伴駕左右,這萬餘軍馬,又有兩萬的三千營和部分的五軍營護翼,前頭更有有驍騎營為先鋒,再之後,則是六七萬五軍營,糧草調度不及,雖此前兵部為了平叛,已在各征召了民力,在沿途有所供應,可想要維持十數萬大軍,還有捉襟見肘,所以後隊殿後的五軍營,則故意放緩了開赴的腳步。

    只是皇帝一意孤行,非要前鋒和中軍先行,這引發了巨大的擔憂。

    從前的弘治皇帝,對於大臣們的建議,曆來是願意聽取和采納的,可近來,越來越開始‘蠻幹’起來,臣子們本攔不住,對他莫可奈何。

    出了京,弘治皇帝只一味命中軍急行,中軍走的太快,左右兩翼,也不得不加快步伐。前鋒的張懋一看,哎呀,陛下的中軍都要追上來了,於是,不得不加快了速度,瘋狂的斥候,在沿途各州府遊,因為急行,他們需更快捷的打探各,防止出現可能出現的敵

    弘治皇帝騎上了馬。

    坐在馬上,他氣籲籲,尾隨而來的蕭敬一味苦勸,請陛下上乘輿,可弘治皇帝卻是大手一揮,以至於,一日騎馬下來,便覺得兩側的大被磨破了,淤青了一塊,他咬著牙,讓人用熱巾敷了,方才緩解一些。

    此時剛剛紮營,歐志沒有去吃飯,他的右手,還是被包紮的像個豬肘子。

    弘治皇帝道:“卿家的兩沒有磨破嗎?誒……要不要也敷一敷?”

Advertisement

    歐志道:“陛下,臣久習弓馬,已是習慣了,不覺得有什麼異常。”

    弘治皇帝慨;“當初聽說太祖馬上得天下,今日方知,人在馬上,何等艱辛……”他緒不好,鬱鬱不樂,若不是天要黯淡,他甚至還想催促中軍再急行數十裡。

    歐志看了弘治皇帝一眼:“陛下,想來為太子殿下,心急如焚吧。”

    “這個小畜生。”弘治皇帝痛罵:“當初若知道他是這般,真恨不得溺死他。”

    罵了一通,也沒有解恨,卻是突然一歎:“可即便是畜生,也有舐犢之啊,太子再頑劣,他也是朕的兒子,是朕的骨,他調皮,是朕疏忽了他,沒有將他教育才,這是朕的責任。他總是一意孤行,急於立功,朕在想,或許是朕真的錯了,朕有時,對他過於苛刻,總希他能做個完人,這力,太大了。他畢竟,還只是個年郎,怎麼承的了呢?朕未年的時候,吃了許多苦,所以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可他自被朕和的母後溺,可現在長大了一些,朕卻又期待他能做個好太子,如朕做太子時一般,這……”

    弘治皇帝說罷,搖搖頭。

    “是朕錯了,既然錯了,就要彌補,朕得將他找回來,他不能死啊。”

    歐志道:“有恩師在,殿下一定不會有事的。”

    弘治皇帝一直奇怪,為啥歐志在得知太子和方繼藩跑去了南昌府,他一點都不急,現在聽了歐志的話,弘治皇帝不道:“卿一點都不擔心?”

    歐志搖頭:“恩師不會有事。”

    “倘若有事呢?”弘治皇帝不滿意這等幹的回答。

Advertisement

    歐志如複讀機,還是那等稍稍卡殼的那種:“恩師不會有事。”

    弘治皇帝絕了,他放棄了繼續詢問,只道:“朕要早些就寢,明日,還要趕路。”

    他一聲歎息,心事重重。

    ……

    大帳之外,馬文升眼裡布滿了,有點上火,因為大軍出來的太急,兵部的準備不夠充分,預備的帳篷不足,糧草,也大多都是庫中的陳糧,各的軍將,圍著他,七八舌的苦。

    馬文升既不敢說,你們找皇上去,這怪不得本。又不能說,你們吃*去吧。

    卻只好和:“共時艱,共時艱,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哎……”

    好不容易掙開這些軍將,帳篷不夠,他和張升同住一個帳子,掀開簾子進去,便見張升背著,抹著眼淚,馬文升又歎息:“這過的是什麼日子啊……張公,別哭了,哭了也哭不回來。”

    張升眼淚泛濫出來:“負圖,你這就不知了,吾兒有疾啊,去了南昌府……哎……寧王狼子野心,一旦察覺了他們,豈會輕易放過?”

    馬文升不想聽他嘮叨,白日伴駕的時候,他聽弘治皇帝碎碎念已念的夠多了。

    太子擅自去了南昌的事,乃是機,只是有限的幾個人知道,因而,陛下也只能跟有限的幾個人說,自己是害者啊。

    “天哪。”馬文升錘著自己心口:“上蒼不仁,怎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鬧心啊。養兒莫若養犬。”

    張升幽怨的道:“吾兒非犬。”

    馬文升已是疲憊不堪,陛下只管著出征,自己卻需居中調度,且這中軍,乃勇士營和金吾衛,不在兵部尚書的管轄範圍,人家可不像京營那般,跟他這兵部尚書客氣,住的不好,吃的不飽,是要罵娘的,且又走了一日,累得一塌糊塗,索不理泣的張升,靴子也不,倒頭便睡,一會兒,便響起了鼾聲。

    張升也只好憂心忡忡的,伴著這鼾聲,勉強睡下。

    ……………………

    第一章送到,今天起得太遲了,又查了一點資料。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