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城外三裏。
藍天白雲之下,地勢平坦的空地上,放眼去盡是拔地而起的營帳,一頂頂明黃的日月軍旗隨風搖曳。
戒備森嚴的營寨中,一隊隊手持兵刃,眼神冰冷的兵們於營地中進出,惡狠狠的盯著數裏外一無垠的天際線。
今日是大軍兵臨江戶城的第六日,但除了前些時日,東平伯黃得功曾領兵衝鋒,試圖奪城之外,來勢洶洶的兵們卻是再沒有半點作,隻是默默的於此地安營紮寨,與幾裏外若若現的城池彼此對峙。
正值晌午,徐徐微風不但吹散了稀薄的晨霧,更是為蕭瑟的初秋帶來了一溫暖。
此時支離破碎的正麵戰場已然被打掃的七七八八,空氣中的腥味也近乎消失不見,僅剩下被鮮浸的土壤,在默默訴說著此地曾發生的一切。
營地正中,領兵的將校們齊聚"總督"袁可立所在的營帳,臉上的神均是有些凝重。
"諸位,我等屯兵於此已然五日有餘,但江戶城中的倭國士卒不為所,倒是不能在這般僵持下去了。"
輕咳一聲過後,營地中的沉默便由坐在上首的袁可立率先打破,其沙啞的聲音中出一無奈。
昔日強攻江戶城無功而退之後,他和盧象升商議過後便決定"以逸待勞",等著倭國士卒主送上門來。
畢竟在正麵戰場,他們有足夠的把握,可以殲滅一切主來犯的敵人,即便江戶城中的倭國士卒傾巢而出,也有絕對的勝算。
但誰也沒有料到,江戶城中的德川秀忠就好似被嚇破了膽一般,莫說主出城野戰,就算是趁著夜"襲營"也沒有發生過,竟眼睜睜的著他們於此地安營紮寨,而無於衷。
盡管袁可立心中篤定,德川家族傳聞中的五千旗本定然埋伏於城外,但逐漸捉襟見肘的糧草,卻令他不得不"速戰速決"。
此地終究是德川家族的老巢,誰也不知曉那些埋伏於城外的數千旗本究竟攜帶了多糧草。
"啟稟大人,我大軍昔日雖然強攻無果,但卻探明江戶城頭火炮落點,且城外壕及護城河畔已然被填平。"
"隻要我大軍傾巢而出,定能順勢拿下江戶城。"
話音剛落,便有一名材魁梧的武將起回稟道,獷的聲音中滿是急切和殺意。
前幾日,東平伯黃得功領兵撤回後方,眾人清點人數之後才發現傷亡竟然高達四有餘。
大明兵上一次如此之多的傷亡,還要追溯到昔日在遼東攻克赫圖阿拉,與真八旗短兵相接的那一次。
除此之外,無論是在河套平原追殺真大汗皇太極亦或者平定西南土司,兵們再沒有遭如此之多的傷亡。
故此,在場的將校們心中幾乎都憋著一口氣,恨不得即刻領兵踏平眼前的江戶城,為陣亡的袍澤們複仇。
這些生卑劣的倭國人,不配投降。
一語作罷,本是有些喧囂的營帳瞬間雀無聲,就連盧象升及黃得功等宿將也是下意識的輕輕頷首。
雖然此舉有些"暴",但卻是最快解決當下"矛盾"的手段之一,畢竟軍中後勤吃之事,他們也有所耳聞。
"那些被倭國人口中的旗本,確定埋伏於城外?!"
"人數僅有數千人?!"
見眾人沉默不語,上首的袁可立便是轉而提起另外一件事,聲音也是不由得認真許多。
他之所以和盧象升等人商議過後,做出命令大軍按兵不的命令,便是打算將這支孤懸於城外的"騎兵"先行解決,以免日後攻城的時候再起波瀾。
但他卻是沒有料到,整整五天的功夫,軍中經驗富的崗哨們除了在數裏外的空地上發現了戰馬的"腳印"之外,再沒有半點發現。
此消彼長。
限於日益張的糧草問題,袁可立實在耗不過這些不知所蹤的"旗本"了。
"啟稟總督大人,"見袁可立提及此事,京營副總兵孫應元便是起回稟道:"卑職親自帶人去瞧過,自我軍營一路向西而行,約莫六七裏的幾緩坡上,確實曾發現有戰馬的痕跡。"
"再遠些的地方,卑職等人擔心孤軍深,便沒有深探查。"
"至於這些騎兵的人數,卑職鬥膽猜測,估計與傳聞中的數量沒有太大出。"
匯報完畢,得到上首袁可立的允準之後,孫應元便是緩緩落座,其臉上也是呈現出與往日衝完全不同的深思模樣。
在過去的幾日中,他不止一次領著麾下標營,試圖發現這支藏於江戶城外的騎兵部隊,卻屢次鎩羽而歸。
一般來說,依著大明軍中的慣例,戰事來臨之前,夜不收探查的範圍通常在十裏所有。
但這些倭國人口中的"旗本"在距離己方營寨不到六裏的地方便停止了腳步不敢深,足以間接說明對方同樣提心吊膽,以免落己方的埋伏。
"總督大人,我大軍兒郎士氣正旺,大可不必將這些生卑劣的倭國人放在心上。"
"就算其兵力再多上一倍,又能如何?還能強過昔日的真八旗?京營的兒郎們誰沒跟真韃子真刀真槍的廝殺過?!"
正當孫應元陷沉思,而袁可立也是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的時候,便聽得一道有些不滿的聲音於帳中響起,引得眾人紛紛舉目去。
見狀,剛剛做聲的武將便是悻悻的了脖子,嘟囔了一句:"卑職心直口快,總督大人別見怪。"
言罷,他便是低下頭去,不敢與上首的袁可立對視。
這武將雖然默不作聲,但盧象升及黃得功卻是來了神,下意識的對視了一眼,心道當局者迷。
他們想著五千披重甲的騎兵能夠在戰局中起到何等舉足輕重的作用,卻是忽略了這些騎兵乃是倭國人的事實,更忘記了麾下兒郎們本就與騎兵作戰的經驗。
昔日建州真於遼東如日中天的時候,遼東經略熊廷弼不就是靠著悍不畏死的遼東軍士卒,方才擋住了真韃子一次又一次的攻勢,繼而為"關寧鐵騎"及"天雄軍"的問世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莫說這些倭國人騎馬箭的本事,定然無法與昔日的真八旗相提並論,就算能夠與其比肩又有何用?
大明兵麵前,反抗者皆死。
五代十國末期,柴榮初登大寶,趙匡胤初露崢嶸,羅幼度一個被逼的自盡的小吏成為了一個老套的穿越者,以腳踹高粱河車神開局,笑傲十國,經略四方,重現漢唐風采。…
人生低谷中的劉緯,機緣巧合下,穿越到了公元200年的三國時代,開啟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他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平南蠻、奪益州,收攏天下英雄豪傑,南攻劉備、孫權,北擊曹魏、五胡,最終一統天下,中興漢室! 這裡有權謀詭詐,也有兵法奇計;有超時代的技術,也有精彩的戰鬥畫面!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英雄輩出的亂世,共同見證那綺麗輝煌的宏偉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