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令!」
這一次大軍隊形,乃是沒鹿回部在最前面帶路,胡騎義從護在兩翼,兼顧支援沒鹿回部,漢軍本部在最後面陣,宛如雁陣。
就算是沒有鎮東將軍的軍令,竇賓所率的沒鹿回部,肯定也是第一個接敵。
劉渾和禿髮闐立作為大軍左右翼的領軍將軍,請命道:
「將軍,沒鹿回部新降,軍心未必能用,且拓跋鮮卑勢大,沒鹿回部不如其遠甚,竇賓不一定能擋得住,要不要末將分兵前去支援?」(5,0);
幽州塞外一役,二人所率騎,損失慘重。
雖說伏兵里沒有拓跋鮮卑騎兵,但卻有拓跋鮮卑騎兵作為餌。
故而二人不敢輕視。
「擋不住又怎麼樣?」
鎮東將軍卻是面平靜:
「就算沒鹿回部再怎麼不如拓跋鮮卑,難道還能初次接戰就被擊潰?」
「再說了,就算被擊潰了又如何?難道還怕胡人能衝到中軍?」
「不過是試探而已,這一次就讓竇賓自己率沒鹿回部的人前去,正好我們也可以看一看拓跋鮮卑人的戰力如何。」
依附大漢的胡人部落很多。
有善戰的,也有不善戰的。
有忠心的,自然也有別懷心思想要占小便宜的。
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待遇。
沒鹿回部新附,這個時候,就是他們表現的時候。
他們的表現,關係著以後他們的待遇。
打贏了固然可喜,意味大漢又多了一批可挑選的義從兵源。(5,0);
打敗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以後要多幹些苦力活。
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更沒有不勞而獲,還能有好的好事。
狄夷,禽也,畏威而不懷德——漢夷如一自然是沒錯,但得是在畏威又懷德的基礎上。
要不然真當阿郎「鬼王」「瘟神」之名是白的?
PS,以下不要錢:
「可寒」一詞,一直有讀者提醒,在這裡做個說明。
按現在的史料看,「可汗」起源於拓跋鮮卑是可以肯定的。
不過在拓跋力微時代,「可寒」「大人」乃至「單于」,都是草原部落首領的稱呼。
但拓跋鮮卑的皇帝,特別是以拓跋鮮卑所建立的北魏為代表,皇帝用的是「可寒」,有天子祭天石碑為證。
「可寒」什麼時候變「可汗」,已經不可考。
當然,也可能是南北朝漢夷混雜,朝廷對稱呼沒有那麼多規矩。
所以北魏方書寫用「可寒」,民間喊「可汗」也無所謂,反正只要音讀對了就行。
至於到了後人寫史書,想來多是按漢人的習慣,用可汗代替可寒。
畢竟就算是到了現在,我們也認為「可汗」要比「可寒」好,對吧?
崇禎七年三月,山西陝西大旱,赤地千裡,民大饑。四月,李自成入河南,與張獻忠合兵攻取澄城。七月,後金軍進圍宣府,兵掠大同,沿邊城堡多失守。 大明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這年的七月,王鬥意外來到大明,成為宣府鎮保安州舜鄉堡一普通小兵…… ※※※ 【大明宣府鎮軍隊等級:小兵、甲長、管隊、防守,操守、守備、遊擊、參將、副將、總兵。】
作為一個演技高超的演員,林柯穿越到了大魏圣朝,成了禮部尚書之子。但他是娼籍賤庶!這個世界把人分為上三流,中流流,下九流……而娼籍屬于下九流,不能參加科舉。母親是何籍,子女就是何籍!什麼?三尊六道九流?三六九等?我等生來自由,誰敢高高在上!賤籍說書人是吧?我教你寫《贅婿兒》、《劍去》、《斗穿蒼穹》,看看那些個尊籍愛不愛看!賤籍娼是吧?我教你跳芭蕾舞、驚鴻舞、孔雀魚,看看那些個尊籍要不要買門票!賤籍行商是吧?你有沒有聽說過《論資本》、《論國富》、《管理學》、《營銷學》……還有賤籍盜,我和你說說劫富...
主角他爹做了一個夢,以為自己是真命天子,然後一個破道觀的道士也是掐指一算,說他是九五之尊,於是乎這個連府城都沒去過的小地主就在小山溝裡稱帝建國了。 (根據書友反饋,本書節奏超快,三章就稱帝,動不動就傾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