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兵臨天下 第956章 突襲葉城

《兵臨天下》 第956章 突襲葉城

建業宮,天還沒有亮,軍師張昭便匆匆趕到了堂,兩名侍在前面打著燈籠帶路,一名老侍帶著他快步走向孫權的書房,侍一邊走,一邊憂心地低聲道:“吳侯這些天睡得很不好,昨晚兩更時醒來,便一夜未睡,心事很重,軍師開導開導他吧!”

張昭點點頭,他心裡明白孫權憂慮的原因,前幾天曹派人送來信,在信中赤地威脅孫權,若孫權再不出力,一旦漢軍滅亡江東,曹軍絕不會手。

而漢軍雖然表面上從太湖撤軍,但實際上卻是撤出小船,換了兩千石的大軍船,一百艘百石小船換二十艘兩千石大船,這哪裡是撤軍,分明是在強化對太湖的佔領。

還有糧食問題,吳郡農民都跑去了會稽郡,吳郡的糧田誰來耕種?要知道吳郡一向是江東的糧倉,沒有了這座糧倉,江東拿什麼來養軍隊?

如此困,孫權若還能安睡,那纔是怪事。

走進堂,只見孫權孤零零一人坐在堂上,目怔怔地著桌上地圖,旁的青銅油燈也格外昏暗,孫權似乎沒有看見張昭進來。

張昭快步上前,躬施禮道:“微臣參見吳侯!”

孫權嘆了口氣,“軍師請坐吧!”

張昭坐下,小聲勸道:“吳侯還是想辦法睡一睡,這樣下去,會垮掉的。”

孫權看了看外面的天,夜深沉,漫天星斗,他不由歉然道:“這麼晚把軍師請來,影響軍師休息,真是很抱歉!”

張昭知道孫權半夜將自己找來,必然有重大事,他笑了笑,等待孫權繼續說下去。

孫權點點頭,又道:“我反覆考慮了幾天,決定還是按照曹之策,走那邊險棋。”

Advertisement

張昭知道孫權想做什麼,他沉半晌道:“可是後果…吳侯想過嗎?”

“我怎麼可能沒有想過,正是反覆權衡利弊,我才決定採納曹的建議,我請軍師來,是想和軍師商量一下細節。”

張昭見孫權已經做出了決定,他便不再反對,他沉良久道:“微臣覺得,關鍵還是船的問題,漢軍封鎖了蕪湖和濡須口江面,我們的民船過不去。”

“我知道,但我制定了一個方案,我認爲可行。”

孫權拾起桌上的一隻卷軸,遞給了張昭,“軍師先看一看吧!”

.......

郡,自從南襄通道被漢軍打通後,戰爭的焦點便漸漸轉到了合,曾經發大戰的南郡也慢慢平靜下來,似乎雙方都接了戰爭的結果,漢軍佔領包括宛城在的南郡大部,而曹軍只控制東北角的戰略要地——葉縣。

葉縣被稱爲‘宛之,許之腹’,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擔負著拱衛南都許昌的重任,同時它也是南盆地的東北口,宛城門戶,佔領葉縣,向南便是一馬平川,對宛城造了直接的威脅。

目前葉縣有六千曹軍,由大將李典守衛,而夏侯惇則率三萬軍駐防在許昌,隨時可以支援葉縣,合大戰調走了太多的軍隊,夏侯惇不僅負責南一線的防,同時也負責西線的防,他不敢傾兵到葉縣,一旦漢軍大舉進攻,守曹軍就將無兵支援。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漢軍從宛城出兵之時,他立刻派出軍隊趕往葉縣支援。

也正是如此,儘管合戰事正酣,但夏侯惇卻不敢掉以輕心,命令李典每天都要向他彙報宛城漢軍的靜。

Advertisement

李典也派出三百名斥候,關注宛城漢軍的靜,他們都很清楚,一旦漢軍在西線破局,將對合戰事造不利影響。

目前漢軍在宛城有兩萬駐軍,和曹軍分散駐兵不同,漢軍則將兵力集中於宛城,其餘各縣只有幾百人,用以維持秩序,這也是漢軍吸取了曹軍的教訓,不再重蹈覆轍。

幾個月來,南漢軍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訓練降軍,南戰役中,漢軍俘獲了一萬五千餘名曹軍戰俘,其中南籍的戰俘有近萬人,所以將這萬名戰俘訓練漢軍,便駐軍的首要任務。

時間一晃便漸漸到九月初,秋高氣爽,大片粟田開始灌漿,一串串粟穗變得飽滿起來,南大地上充滿了收的喜悅。

就在誰也沒有想到會發生戰爭的好時刻,戰爭的雲卻又悄然降臨在南大地上。

這天下午,一支由一萬五千人組隊伍,在葉縣以南約四十里外的道上疾速行軍,一萬五千軍隊全部都騎馬而行,其中還有五千人配備了雙馬。

在漢軍中配備雙馬的軍種只有兩支軍隊,一是關隴騎兵,其次便是重甲步兵,由於漢軍在西征羌氐和北征匈奴的過程中繳獲了大量戰馬,這些戰馬全部配備給了軍隊,無論騎兵還是步兵,在行軍時都騎戰馬代步。

重甲步兵也不例外,只是他們兵甲十分沉重,再加上他們普遍材高大,一匹戰馬難以負重,因此他們配備了雙馬,一匹戰馬專門用來馱負兵甲戰刀。

這支前往葉縣的漢軍中確實有五千重甲步兵,由耀武將軍劉虎率領,劉虎軍隊是五天前才從關中趕到南,他接到了漢王劉璟命令,令他趕赴南助戰,協助南軍隊奪取葉縣。

Advertisement

這就是劉璟決策中利用合之戰拖垮曹魏財力的其中一環,多線作戰,給曹魏施加戰爭力。

當然,攻打葉縣是南戰役尚未完的環節,奪取葉縣,南戰役也就圓滿收

從宛城到葉縣約一百餘里,而從葉縣到許昌約兩百里,儘管曹軍斥候會探查到漢軍的行,但斥候還要趕回去彙報,並報請許都增兵,直到曹軍援軍趕到,這其中環節頗多,曹軍援軍最快也要兩天後才能趕到葉縣。

而漢軍只有行軍迅速,一天便可殺至葉縣,這樣漢軍比起許昌的曹軍便多了一天的時間,這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決定葉縣的命運。

劉璟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命令劉虎率五千重甲步兵協助攻打葉縣。

葉縣遠沒有合城的高大堅固,城牆高不足三丈,周長十五里,人口三萬餘人,在中原也只能算一座中縣,葉縣的優勢並不在於城池,而在於它距離許昌較近,可以及時得到許昌援軍支持,也正是這個緣故,文聘遲遲沒有發對葉縣的進攻。

此時,葉縣主將李典早得到了漢軍離開宛城,殺向葉縣的消息,他第一時間便用飛鴿傳信向許昌夏侯惇報告,現在漢軍距離葉縣已不足三十里,而夏侯惇的援軍也應該出發了,從時間上算,夏侯惇的援軍最快也要明天下午才能趕到葉縣,而漢軍再有半個時辰後就會殺到了。

李典心中不免有些張,他當年曾被漢軍俘獲,後被釋放,這給他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影,也正是那次被俘,使他很難獲提升,多年來一直徘徊不前,而當初與他同職的張郃、張遼、臧霸等人都紛紛得到高升,封爲鄉侯、將軍,而他至今也只是關侯、中郎將。

Advertisement

而曹洪在宛城慘死,更是給李典帶來巨大的力,儘管他當時並不在城,但他是曹洪副將,曹洪之死使他總有那麼一點難以推卸的責任。

李典站在城頭凝視著遠方的道,夜幕初降,天還沒有黑盡,暮昏明,雀繞樹林上空鴰噪,曠野裡顯得格外寂靜,李典不由低低嘆息一聲,這種寧靜很快就會被打斷了。

正如李典的擔憂,半個時辰後,一萬五千漢軍終於出現了兩裡外的高崗上,大片在高崗上棲息的雀被驚飛,也驚了城頭的守軍。

‘當!當!當!’城頭的警鐘聲敲響,傳遍全城,坐在城牆下休息的數千曹軍士兵紛紛起,奔向城頭,李典也上了城頭,張地注視著兩裡外的漢軍。

這時,城頭士兵們大喊起來,只見一支軍隊縱馬衝下山坡,直奔城池而來,嚇得曹軍士兵們紛紛張弓搭箭,李典厲聲大喝:“不準慌!”

李典覺這支軍隊似乎有點特別,竟是配雙馬而來,這難道是漢軍的關隴騎兵?

李典卻沒有想到,來得並不是關隴騎兵,而是漢軍中戰力最強悍的重甲步兵,他們在距離城池約三百步外停住了戰馬。

三百步是重型投石機的程,但漢軍知道,葉縣城池不寬,無法在城頭安裝重型投石機,只有輕型投石機,程只有一百五十步,無法攻擊三百步外的軍隊。

當然,蜂弩可以到三百步外,同時蜂弩強大的鐵弩矢也能重甲步兵的重鎧,是重甲步兵的剋星,只是曹軍中的蜂弩數量不多,只有一千,全部放在了合,也使漢軍重甲步兵在不知之下躲過了一劫。

其次還有牀弩,能出三尺長的大箭,殺傷程兩百五十步,力量強勁,也能重甲步兵的鎧甲,在葉縣城頭就部署了五十部牀弩,不過它們並不是用來對付重甲步兵,而是用來對付漢軍的巢車和投石機。

漢軍的重甲步兵已歷經了數次升級,不僅是鎧甲變輕變薄,而且更堅固,而且手中的斬馬刀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隨著鑄造的工藝的進步,斬馬刀經過幾次改造,外形已漸漸接近後世的陌刀,全長約兩丈,刃長六尺,外形如三尖兩刃刀刀,可兩面劈砍,也可刺殺。

重甲步兵使用斬馬刀時,是以腰部之力揮,投戰鬥後,重甲步兵揮斬馬刀如牆推進,前敵騎兵皆爲齏,是對付騎兵的最犀利的武,但也不僅僅是對付騎兵,在攻城時也有奇效。

目前,整個天下的軍隊中也只有漢軍裝備這種使用斬馬刀的重甲步兵,一方面固然是斬馬刀打製艱難,是漢軍的絕對機,五百名刀匠被保護。

而另一方面也是漢軍主要在南方崛起有關,當年他們沒有騎兵,爲了對付曹的虎豹騎,也只能利用重甲步兵,當然這也和國力有關,除了漢國和魏國外,江東軍就沒有配備重甲步兵的國力。

目前漢軍中的重甲步兵有六千人,劉虎爲主將,副將爲雷銅,這次雷銅沒有出征南,而是率一千重甲步兵留守潼關,保衛關中安全。

劉虎被譽爲漢軍第一刀,不是他武藝高強,而是他統領戰鬥力最強大的重甲步兵,使用最犀利的斬馬刀,他和文聘打了賭,一個時辰攻下葉縣,此時他心中早已躍躍試,就在等待這個出名揚萬的機會。

這時,一名士兵奔至劉虎邊道:";文都督請問將軍,需要休息幾時?";

劉虎傲然一笑,";不用休息,容我士兵穿戴整齊,一刻鐘後即可進攻!";

士兵飛奔回去稟報,劉虎回頭大聲喝令道:";所有兒郎下馬,準備作戰!”

雖然重甲步兵不懼箭矢和滾木打擊,但他們也有弱點,他們最大的弱點就是笨重,行不便,自然不可能扛著攻城梯飛奔,所以用重甲步兵攻城,還需要其他軍隊替他們理攻城前奏。

重甲步兵還在換裝,但漢軍主將文聘卻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咚!咚!咚!";漢軍巨大的戰鼓敲響了,鼓聲驚天地,一萬漢軍士兵開始向葉縣發進攻,鋪天蓋地的士兵高舉盾牌,扛著數百架大型城梯向城池衝來。

李典的臉刷地變得蒼白,漢軍居然沒有休息就開始攻城,他明白了漢軍企圖,漢軍就是要利用援軍未到的這段時間攻下葉縣,而且還是夜間攻城。

儘管李典心中擔憂軍隊夜戰能力不足,但此時他已無暇考慮這些問題,他大聲喊道:";投石機準備!";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