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我在大明長生久視 第262章 皇上這是喝了?

《我在大明長生久視》 第262章 皇上這是喝了?

第262章皇上這是喝了?

第262章皇上這是喝了?

奉天殿,早朝。

今日的站班太監是黃錦。

黃胖子腆著大肚子,小眼睛瞪得溜圓,辯論賽還沒正式開始,他都要習慣出一顆棗吃吃了。

奈何,這是奉天殿,不能吃東西。

君臣大禮之後,群臣各自回班站好,個個神嚴肅,大殿靜的可怕。

嚴嵩左右瞧了瞧,心頭有些沉重,雖非孤立無援,可自己陣營的人著實不多,重量級大員更是的令人髮指。

除了他,好像也就一個閣大學士,一個吏部侍郎了。

張的不只是嚴嵩,夏言也深力山大,甚至就連朱厚熜,也遠沒有表現的那般平靜。

這次的政治主張,可比大禮議還要出格,哪能不張?

朱厚熜深吸一口氣,輕咳數下。

黃錦忙脯一,道:「諸卿有本早奏!」

大殿寂靜,依舊無人說話。

嚴嵩在等夏言,夏言在糾結。

沒用的玩意兒,總不能讓朕親口說吧?朱厚熜心頭惱火。

顧不上那麼多了……嚴嵩當即出一步,「稟皇上,臣有本奏!」

朱厚熜出溫和笑意,點了點下

「百姓苦啊……」

標準的開場白平平無奇,卻如一顆巨石砸向平靜海面,一石激起千層浪。

不過嚴嵩的這句話沒有可辯駁的餘地,這是臣子拿作對抗皇權的利,反駁等於刨自己的兒。

話說出口,嚴嵩的心理力反而小了些,「我大明今日之盛世氣象,史無所載,絕無僅有,仰賴祖宗聖德……」

又是一番歌功頌德,整的本來組織語言反擊的員,也只得暫避鋒芒,靜待時機。

好一會兒之後,

嚴嵩說道:「太祖定大明律、修大誥、鼓勵百姓狀告不法員,所為何也?就是為了讓百姓不再遭惡吏的欺,然,百姓愚昧,太祖的政治主張並未得到完全實現……」

Advertisement

「大謬之言!」刑部侍郎連忙斷章,繼而取義,「我朝太祖驅除韃虜,重拾漢人江山,肅清吏治,發展民生……怎麼就沒有得到完全實現?」

「皇上,嚴嵩大逆不道,其心可誅!」

「附議。」

大殿頓時喧鬧起來,一個個眼睛通紅,朱厚熜還沒怎麼著呢,他們倒先急眼了。

黃錦:「肅靜!」

吵鬧緩緩平靜下來,朱厚熜瞥了眼夏言。

夏言還在糾結。

「夏卿,你怎麼看?」朱厚熜直接點名。

隨著他的開口,所有人的目都集中在夏言上,目灼灼,尤其是侍郎以上的大員,眼神滿是警告意味。

「這個……」夏言清了清嗓子,道,「臣想先聽完,嚴尚書的論述。」

朱厚熜眼眸危險的瞇起。

夏言也自覺有些過分了,便朝激烈反對的同僚們道了句:「諸位稍安勿躁,我相信嚴尚書有他的理由。」

「?」

「呵!」

兩撥人都不想得罪,結果卻是全給得罪了。

朱厚熜不輕不重的哼了聲,「嚴嵩,你繼續說。」

頓了下,「彈劾也得聽人把話說完不是?」

「……」

嚴嵩拱了拱手,繼續道:「太祖規定,家無大誥,有罪罪加一等,家有大誥,有罪罪減一等,何也?」

嚴嵩掃視方才那些囂最兇的同僚們,問:「可是太祖有意包庇罪民?」

沒人回答,不敢回答。

其實,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大家都清楚。

嚴嵩自答:「太祖真正的用意,是為了震懾執法的吏,大誥是讓百姓有對抗不公的武。」

「然,百姓並不識字,對不法吏的巧立名目,也無從辯駁,故此,臣才說太祖的用意沒有得到完全實現。」嚴嵩這次學聰明了,本不給人找茬的機會,「是太祖做的不好嗎?」

Advertisement

本來還想斷章取義之人,聞聽後半句,不由悻悻閉了

嚴嵩一臉崇敬的說:「前元暴政,致使我中原大地滿目瘡痍,太祖立國之初,百姓還於水深火熱之中,可即便這般,太祖仍在極短的時間恢復了生產,且在相當程度上,保護了百姓不……,古往今來,哪個皇帝可以做到太祖這般?」

頓了頓,嚴嵩換上痛心疾首的表,說,「隨著時間推移,百姓的對抗不公的武逐漸失去震懾力,致使不法吏再次肆無忌憚……」

悲痛過後,嚴嵩又換上了喜悅之,振道: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我大明國力鼎盛,府庫殷實,百姓已能足食……臣奏請皇上,廣設辦學塾,給百姓一個讀書、認字的機會,讓太祖的《大誥》,讓我大明的大明律,發揮它應有的效果。」

嚴嵩又是一拱手,「臣,奏完了。」

言罷,嚴嵩回班。

接著,戶部尚書梁才出班,道:「皇上,臣以為嚴嵩之言,看似有理,實為大謬。洪武年間的財政狀況,臣知之甚詳,那時候百姓都已能吃飽飯,臣可舉證……」

「這些朕自然知道。」朱厚熜懶得聽,無論真假都沒辦法反駁,只是問道,「朕問你,洪武年間,大明多人,如今我大明多人?」

「這……」

為戶部尚書,對這些自然是知之甚詳。

「今我大明已有一萬萬又九千八百餘萬人。」朱厚熜淡然說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載舟,覆舟;在水,亦在舟也;在民,亦在君也。」

朱厚熜睥睨群臣,「民既為水,治民即治水,堵乎?疏乎?」

「皇上聖明。」

吏部侍郎顧鼎臣出班,「堵不如疏,堵,則洪水決堤,疏,則汪洋大海。皇上心如浩海,承太祖之志,悲百姓之疾苦,江山社稷幸甚,萬萬黎民幸甚……」

Advertisement

好小子,你是會摘桃子的……嚴嵩氣結,奈何己方陣營本就勢弱,這關口怎能窩裡橫?

「臣附議!」

「臣也附議。」夏言乾道。

「臣附議……」

先後又是一陣零零散散的附和聲響起。

然,主流員無一出聲。

「皇上民之心,天地可鑒,然,此事非同小可。」吏部尚書出班了,「漢文帝、唐太宗,無不是治世明君,在位期間國富力強,百姓足足食,可漢文帝、唐太宗之賢明,也未敢開如此先河。何也?」

吏部尚書為六部之首,水平又豈會低了,當即引經據典,長篇大論。

「秦皇六合一統,武功蓋世,卻二世而亡,究其原因,就是聽任李斯諫言,全面廢除周制……」

嚴嵩出言道:「秦雖亡,秦制卻未亡,李斯主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有錯?分封諸侯就對了?如若延續周制,隨著時間推移,還會再次出現諸侯國相互攻伐,天子仰人鼻息。」

「本沒說施行郡縣制就錯了。」吏部尚書哼道,「本的意思是,任何事都要循序漸進,而不是大刀闊斧。

秦皇是橫掃了六國,然,卻沒有做到真正的統一,正確的做法,當時延續周制,分封皇子去六國坐鎮,如此才能安穩過度。」

嚴嵩也不生氣,樂道:「如此看來,天大人也是贊同普及教育了,只是對教育普及的速度有異議,對吧?」

一句『天大人』,噎的吏部尚書不上氣,如今的吏部尚書,實權雖大,卻已不及閣大學士了。

嚴嵩恍若未覺,依舊樂呵呵的,繼續刺激,「天大人盡可放心,聖明無過皇上,你說的這些,皇上自然明白,自不會一上來就全面開展。」

吏部尚書深吸一口氣,哼道:「秦皇一朝定秦制,以致於秦二世而亡,前車之鑒在前,本自是相信,皇上不會在一朝全面推。」

Advertisement

頓了頓,他拱手朝皇帝發問,「皇上也是這般想的吧?」

朱厚熜:「……」

嚴嵩也不樂呵了。

皇帝不過才而立之年,嘉靖一朝不得全面開展?

這不是鬧嘛。

待到皇權更迭之際,不得這項國策就廢除了,皇帝豈會同意?

再說,如若不能一鼓作氣,那自己的功勞也將大打折扣……嚴嵩深吸一口氣,道:

「一碼歸一碼,兩者不可混為一談,皇上春秋鼎盛,未來時間大把,便是循序漸進,也能在嘉靖一朝做了。」

龍椅上的朱厚熜,突然蹦出一句,讓所有人都莫名其妙的話:

「朕乃萬歲!」

我們知道啊……群臣一臉茫然,包括嚴嵩、夏言。

只覺皇帝說了句廢話。

「皇上,臣以為,吏部尚書之言甚有道理,還請皇上採納。」戶部尚書說道,「我大明千秋萬世,一朝開十個,也總有學塾遍布天下的時候,治大國如烹小鮮,急不得啊……」

「朕一人便可千秋萬世。」

「……」

皇上這是……喝了?

群臣實在搞不懂,這些個套話,今日皇帝為何這般一再強調。

朱厚熜卻是道:「廣設辦學塾利在千秋,朕必行之,既然你們只是對開辦進度有疑慮,不妨回去寫封奏疏呈送上來,朕會酌採納。不過,這詔書還是要下發的。」

吏部尚書:「皇上,還是而不宣的好。」

「利國利民之事,為何不能說?」朱厚熜反問。

見皇帝似要不講理,戶部尚書索道:「開辦十個八個的尚可,否則……戶部拿不出這麼多錢來。」

朱厚熜眼睛瞇了瞇,卻又是一笑,輕輕頷首。

吏部尚書眼珠轉了轉,話鋒一轉,道:「請皇上早立國本。」

此言一出,立即群響應。

一時間,都沒人反對普及教育了。

非是輕視普及教育國策,只是覺得真就是頒發了詔書,也不能順利推行。

需知,皇權不下鄉!

也下不了鄉。

若能以此為籌碼,迫使皇帝早立國本,何樂不為?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