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惑君 第268頁

《惑君》 第268頁

“錦囊妙計算不上,”裴元嗣直言道:“我不贊同郭將軍的說法,兵貴神速,遼逆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相繼拿下湖浙等地無非靠的是朝廷大軍反應不及。同理,遼逆遭按察使許寧揭發倉促之間召集軍隊,未必就比我們長途奔襲來得得心應手。”

“如今我們軍隊剛剛集結,而長江水勢險峻,遼逆想必也與諸位將軍一般料定我們不敢強渡長江,倘若此時我們攻之不及、出其不備,必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重挫荊門、宜都兩鎮,那時再想奪江西輕而易舉。”

郭允不悅道:“裴將軍此法固然能打遼逆一個措手不及,節約不時間,然長江天險難渡,我軍又是千里奔襲軍疲憊,強行渡江會造傷亡,裴將軍可有應對之法?”

“事急從權,機不可失,夜渡時將戰艦船頭船尾皆以鐵鏈拴在一起,如此船行平穩,必不有失。”

此次平叛裴元嗣才是主將,主將都拍板做了決定,其他人唯有支持的份,馮維率先說道:“平叛刻不容緩,強渡長江雖險,卻能出奇制勝,我贊同裴將軍的決策。”

見適才贊同他的那些人一個個都當了墻頭草倒向裴元嗣,老將郭允面子上過不去,勉強答應道:“好吧,那就依裴將軍所言。”

商議完畢渡江時間,眾將準備從中軍大帳中退出,這時在外面等候已久的楊義武命人抬著一只大箱子進來,笑道:“諸位將軍,遞運所的信差到了。”

朝廷和嘉帝的旨意走的是急遞,而家信則不必這麼急,通過遞運所由信差快馬加鞭往前線送即可,既然不是急遞,那就一定是家信。

Advertisement

眾人聞言神皆是一振,紛紛爭先恐后上前到箱中翻找自家的家信。馮維找到蓋著“輔國公府”徽記的信封后,一扭頭發現坐在上首的裴元嗣依舊低頭凝視著沙盤紋,便笑著上前問道:“肅之,你怎不去找家信?”

裴元嗣視線在圍于箱前的眾人轉了一圈,淡道:“沒什麼可看的,等大家都找完了也不遲。”

馮維笑了笑沒說什麼,捧著信抓回去了,裴元嗣沒媳婦,他家中的兒可是把他給想壞了呢!

眾將找到信都歡歡喜喜地捧著告辭離去,等人都走后楊義武在帳外朝里面探頭看了看,發現裴大將軍兩條長就跟生發芽似的坐那上頭一,搖頭嘆了口氣先走了。

又過了好半響,裴元嗣起走到帳門前站了片刻。

確定一時半會兒不會有人進來,他這才從箱底翻找出衛國公府的家信,這信包了足有厚厚的一沓,裴元嗣快步走到桌前用刀小心劃開,卻因為刀劃的太急,一不小心割傷了手,在指腹上留下一道不深不淺的痕。

裴元嗣微微蹙眉,另一手從懷里掏出塊汗巾,汗巾上繡著一叢清秀干凈的竹葉,裴元嗣看了看汗巾,又看了看自己的手,不舍得弄臟,便只得將汗巾又塞回懷里,從桌上隨手拿了塊桌子的巾子干凈了跡。

一切準備就緒,裴元嗣飛快將包在外的大信封撕開,大信封里面又包了四個小信封,分別是兗國大長公主,趙氏,裴元休,以及阿縈的信。

裴元嗣將前三人的信一一拆開走馬觀花地大看了容,裴元休主要與他談了近來朝廷中一些員對遼逆此次叛的看法,兗國大長公主和趙氏則是擔心裴元嗣的安危,信中千叮萬囑他謹慎行事,莫要急功近利。

Advertisement

趙氏的信中還特意提到將外甥薛寧婉接到了京城住,薛寧婉多懂事多心,而阿縈和沈玦凈知道給他和衛國公府惹事,開罪了孫家,言辭中頗有怨言。

裴元嗣眉頭愈擰愈

終于看完親娘的信,裴元嗣將信扔到了一邊,最后一封是阿縈寫給他的信,裴元嗣攥著信封竟有幾分張,不過隔著信封信封的厚度,他眉頭很快松開,角也高高地翹了起來。

如果輔國公世子馮維還在現場,肯定會被裴大都督人前人后兩幅面孔的模樣給驚呆。

作者有話說:

下章卸貨!

你們猜大爺趕不趕得回來~

注:人心公則如燭,四方上下,無所不照。出自明薛宣《薛文清公讀書錄驗》,意為一個公平、公正的人就像一顆蠟燭,無論是四面八方,還是上上下下都能照得明亮。

第83章

阿縈一共用了四張信紙, 第一張寫了近來家中發生的一些事,譬如薛寧婉府, 趙氏的生辰, 家里過清明寒食等等,二、三張寫了綏綏在他走的這一個多月重了多、高了多、長了幾個小牙,包括綏綏在裴元嗣離開第三天的晚上睡不著從梢間哭著沖進正房, 非要阿縈陪去外面找爹爹,那嚎啕大哭的架勢仿佛找不到爹爹就誓不罷休一樣。

裴元嗣又心疼又好笑,虧他沒白疼這小丫頭, 不至于像從前幾次似的爹爹一走轉頭就把爹爹拋之腦后長什麼樣都給忘了。

雖然只是一些很瑣碎日常的小事,阿縈的辭采也談不上多華麗優,字里行間卻著一家的溫馨生, 看完前三張裴元嗣心很愉悅, 終于來到最后一張。

Advertisement

然而半刻鐘之后,裴元嗣臉上笑意全無。

他重新找到阿縈的那張信封在里面翻找,又將大信封也找了出來劃開信封仔仔細細地找,確定沒有一封信一張紙, 原本揚起的角垂下去, 地抿了起來。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