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與君同 第117頁

《與君同》 第117頁

是故去歲六月下旬藺愈為先鋒,藺黍、承明為副將率一萬兵甲先行渡河,占據益州沿岸的各要點,以便接渡后續大軍。

而七月初八,所謂渡江戰役全部展開,實乃只先出了四萬兵甲渡江,彼時列隊飄于江上。其中有走舸兩百,各載兵甲五十急速駛向揚州,對其沿岸進行佯攻,其目就是為掩護這四萬兵甲往西南的益州渡去。

讓益州的鄔善來不及求救,劉仲符也無法增援。

果然,原本嚴陣以待的揚州自是全力防守還擊,兩百走舸上的一萬東谷軍死咬戰,揚州沿岸碧水翻紅。直到第六日,走舸將領得到軍報,四萬兵甲

已經全數進益州江域,方領兵而回。

這一仗,走舸以其輕便迅猛的優勢,以一比五陣亡之代價,功掩護了主力西進。待江面烽煙散去,劉仲符又守三日,只見江平如靜,東谷軍連影子都沒有了。而手中軍報卻是清晰寫著,益州被圍,請求援救。但顯然已經來不及,四萬兵甲盡數上岸,鸛流湖還有十數萬大軍虎視眈眈。

劉仲符備戰也有許久,被藺稷驟來的改變一下攪計劃,心神又被神出鬼沒的走舸唬住,當下只一心鞏固揚州防衛,拒絕了救援。數月來,便是這般躊躇不定的向西遙。偶爾,能讓他出兩分松泛來。

實乃八月初,四萬東谷軍登上益州,初時勢如破竹,不過兩月便直鄔善所在的廣都郡,十一月初開始圍城。鄔善不擅攻伐,卻是守城的一把好手,數月不出只顧夯實城防,如此竟讓他守了兩個多月,熬到了朔康十一年的正月里。藺稷遂又增兵兩萬渡江,讓蒙烺掃他殘部,絞收糧草反供給圍城的東谷軍。事態發展至此,破城原是指日可待。卻不想,一個多月過去,城池始終不曾攻下,不見鄔善降書。

Advertisement

“鄔善此舉,再清楚不過的意思,乃故意耗損我軍糧草,思我們遠程渡江,定是糧草不濟,想著我們退兵呢。”

“當初設想他能獻降,些傷亡,可見他是鐵了心要一戰到底了。”

“既如此,我們還等甚!雖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如今我們兵甲三倍于他,左右慘烈艱難些,攻下還是有的。”

營帳中,諸將商討,紛紛要求開戰攻城。

“但是承明將軍還在城中,若我們此刻攻城,怕是將軍必隕。”短暫的沉默中,其中一將目向藺黍,眼中多有不滿。

去歲六月末,原是承明領了先鋒藺愈的命令,率兩千兵甲最先潛登岸。因為前面為迷劉仲符,亦恐打草驚蛇所以在益州的暗子死士皆未喚醒。承明的任務便是廣都同他們聯系上,里應外合,如此在攻城時減傷亡。

一切原都按計劃行使,他領兵登陸后,自是遭阻擊、攔殺。然而藺愈后續兵甲、以及四萬兵甲的主力隊伍接連順流而下,為他轉移目,他亦不負所領剩下的五百銳化整為零,功潛廣都城中。

從八月潛伏下來至今歲一月,近五個月的功夫,終于收買下數個守城士兵,研了廣都六門的守軍況、包括兵士接時辰,人數等。遂而在七日前,準備將消息傳出。因事關重大,乃他親自送往。而廣都自城郊一路,都已經設關卡,出甚嚴。他們一眾人口音太好辨識,藺愈遂安排藺黍領兵接應,以防萬一。

意外便是這個時候發生的。

蒙烺帶兵援助,胞弟蒙煥,族弟蒙煊同來。這廂聞要接應承明,只說兩人愿意前往。按照軍令,藺愈指派了藺黍,自當由他去,所用也該是他自己帳下之人。其余未得令者當靜默不,以備接后續軍令。

Advertisement

然二人得蒙烺所示,要多得軍功,遂再三請求藺黍,與之同往。

藺黍推之不去,暗思左右是個接應的活,無甚難度。屆時若遇益州兵甲手,自己且盡心些,將人打個半殘不死,便將人頭喂給他們。

只要完任務,藺愈就算要罰,看在人頭功績上,自也是功大于過。再說,且看他面子,堂兄定也不會多追究。

然念及藺愈是個耿直子,思來想去,藺黍還是告知了他一聲,卻也沒說清楚,只言自己部將子不適,從蒙烺調得兩人。

藺愈想他經百戰,擇人上陣自有目,便也直接同意了。

那是正月廿六的夜里,丑時剛過,藺黍帶著蒙煥、蒙煊各領五百兵甲伏在城郊道旁。遠遠能看見城西最破敗的西林門,如今也添了守衛。

是日夜黑風寒,枯草沾寒,一行人等了大半時辰。終于見得數個穿夜行的人從西墻探首出來,但未再往前走,為首的一人似在代些什麼。

蒙煥見過承明多次,悉他型,約瞧著相似,又見他們作雖小卻是一派尋路謹慎的模樣,頓時一聲口哨傳音。蒙煊隨其后,站起打亮火石,只一點火星便做出手勢,后立刻滅去火

那行人顯然聽到也見到了,卻不曾跑過來,反而往相反的方向逃奔離去。這聲響原不足以驚守城士兵,乃那群人被驚到后陡然的反應,引得益州守城軍追擊。

“承明怎麼不往這走?”蒙煥大驚,“他明明看到了。”

“仿若不是承明。”

“這個時辰除了他還有誰?”

蒙煥和蒙煊話語接連落下,不知如何是好。

“先救人再說。”藺黍一聲令下,揮手命人前往。

Advertisement

自己在不遠觀戰,須臾識出端倪,那黑夜人確實不是承明,他們并不戰只奪路而行。眼看城中出來更多的兵甲,藺黍只得傳令收兵回營。

這廂一鬧,非但沒有接出承明得到城中況,還徹底驚了鄔善,讓他愈發戒備。這數日來,益州城中一直在嚴查當晚的黑人,唯恐有人還潛在其中。城門已經徹底戒嚴,本已經無法再行出

事發翌日,鄔善更是上城頭揚言,“東谷軍或者退兵出益州,否則決戰之日,便是吾以爾等副將承明祭旗之時。”

后又有使者捧書信至,道是只要東谷軍退兵,便遣送承明回鸛流湖。

“末將以為,承明將軍未必落鄔善手中。鄔善若真的抓了承明將軍,如何不將他綁上城樓示眾?我們還是等等將軍地消息,在做打算。”

“但若承明將軍未被抓,鄔善又怎知他姓名的?這定是被抓刑了!”

“若是這樣推測,難不承明已經……”接話的將軍向坐在一旁的姜灝,頓了頓未再言說。

他之意,諸人都了然。

當是承明已喪生鄔善手中,如此鄔善知其名而不出人。

一時間,藺黍亦慚愧不已,若不是他在明知蒙煥蒙煊沉穩不足、而好功冒進的況下還繼續用他們,局勢也不會如此發展。

“主要那夜出現了第三方的人,不曾想到如此巧合。”他嘆了口氣,蒼白地辯解。

“罷了,現在多說無異。”姜灝起來到沙盤前,“承明無論生死,都不堪搖大局。我們還是討論戰事要!”

那是自己最喜的學生,當年將他從牢獄中救出,如今又將他帶在邊行軍,本該是要接自己缽的。

“那依令君之意,也是主張攻城?”藺愈問道。

“數萬兵甲渡江而來,已然兵臨城下,自無退兵之理。”姜灝

合了合眼。

承明的況,無非三種。

一則已死,自該舉兵。

二則未死尚在鄔善手中,這會舉兵他便瞬時而死,故而不該舉。

三則他尚是自由,避在城中等待救援,這便也該舉兵。

然糧草在消耗,士氣在減弱,再耗下去,說不定劉仲符亦會派兵增援,屆時便是兩面夾擊,進退維谷。

當初等鄔善獻降,或是待承明送報出,以此些犧牲,如今看來——他亦忍不住看過藺黍這廂擇的人手,可謂功虧一簣。

早知如此,還不如承明不潛城,直接舉兵攻城,也不至于累他命!

“我之意,三日后攻城。”姜灝重新啟口,到底舍不得弟子命,還想求個萬一,遂提出了擇中方案。

排兵布陣,調兵遣將,總需要時辰,雖對于藺愈這樣的良將而言,頂多半日便可安排妥當。然藺愈識得姜灝之意,遂贊同了。

卻不曾想到,就是在此刻散會之際,見得外頭天乍現。然待諸人出帳卻又見天仍暗,不是閃電驚雷,正疑間聞得一聲響。

諸人聽聲思,都是從廣都城發出。

正屏息間,忽見天又起,定神觀之,竟是鳴鏑。

隨后接連五聲,伴隨五

“是‘攻’之意。”一個副將率先回過神,“是東谷軍暗衛要求攻伐的信號。”

“五聲五……”藺愈喃喃,他自然識得信號,轉眼振,整合三軍。

廣都城中,是承明孤注一擲。

他并沒有落在鄔善手中,當晚他本已經快到西林門墻下,卻發現了另外一派烏夜行的人,乃何昱所領的死士。因不知接應的東谷軍在何,也不清楚何昱到底有多人,他遂緩了片刻,繞道西北門出去。

哦豁,小伙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