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帝后每天互毆,看誰先死 第535章 民憤動亂

《帝后每天互毆,看誰先死》 第535章 民憤動亂

沈知常又道:“帝后年前去西北,馮元帥想必已經知道他二人換位之事,此時他們傳出皇上死訊,無異于給馮元帥添把火。

“我們也向馮元帥做個順水人,讓他知道,我們會盡全力尋找帝后下落,穩固朝綱。另外,派出人去,沿著災江河,幫著一起尋找。”

平安:“這……皇上此前不是懷疑王爺,命王爺不得擅離封地嗎,我們大肆派人出去,恐又會招惹是非,要是引火燒就得不償失。”

沈知常:“此一時彼一時。消息既然已經傳開了,我為當朝唯一的王爺,自然不能坐視不理,無論如何都需得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謀士沉了沉語氣道:“正是,若我們趁此機會能尋到帝后下落,就是另外一番結局了。”

雖沒說得很明白,但彼此心知肚明,要是能趁帝后孤立無援之際一舉殺之,便能全部推到前朝余孽的上。到時候永安王可順利繼承大統,清掃前朝余孽,樹君威、得民心,則大事矣。

很快,永安王便上書朝廷,道是帝后卷洪災中,他是寢食難安、痛心疾首,愿意傾永安郡全部之力,尋找帝后下落。

Advertisement

們都贊永安王重重義。

大雍皇帝的死訊一經傳開,誰還顧得上治理裕臨江沿江的災,災民們到流竄,隨可見死人,有些地方還伴隨著瘟疫發生。

欽差的號令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了,各地的員多的是違。后來永安王親自到災地來了,他們才多收斂一些。

畢竟皇帝真要是沒了,永安王將會名正言順登基,誰也不敢在這個當口得罪永安王。

災民們見本地沒糧吃沒地方住,就往富裕繁華的地方涌去。

地方員當然也不愿意開倉放糧救濟外來災民,甚至有些員與前朝有著千萬縷的聯系,刻意激化民憤。

民間甚至流傳著一種說法,說大雍皇帝治國無能,惹了天怒,老天爺這才降下天災懲罰,無數百姓都是因為他而喪命。他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乃是先帝造反得來的,如此有違天道,只有將奪來的東西歸原主,才能平息天怒,才能百姓安樂、家國昌順。

為此,有些地方的義民們怒抗府,揭竿而起。

很快各地就發了

特別是一些積怨已久的地方,員們相護,百姓們的呼聲難以上達天聽,一旦有人帶頭,那便是民憤鼎沸,府應對不及,百姓們沖進衙門,打死地方,肆意發泄怒火。

Advertisement

百姓們聲勢越發的壯大,這時有前朝的皇室出現,就仿佛給他們帶來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

只要擁護前朝皇室,順應天道,平息天怒,災難才會過去,大家才有好日子過。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民怨沸騰,還有很多地方的百姓們都保持著理智,他們三五不時地談論著,哪個哪個地方的百姓又在起義造反了。

百姓道:“咱們這地方一直以來還算安順,郡守老爺也為民著想,我們就不要去湊那個熱鬧了。”

“就是,還擁護前朝呢,那些關于天道天怒的言論,一看就是有心之人散播出來的謠言,就是為了吸引那些聚眾鬧事的人。”

“前朝是個啥樣,他們是不是忘啦?要不是前朝皇帝荒昏聵,鬧得民不聊生,那冶州王能造反嘛。”

“冶州王造反以后,大家的日子不是好過得多了。”

“唉,沒想到皇上親臨救災,卻被洪水給沖走了。當今皇上,還是盡職盡責的,這些年大家都過得不錯。要是真過不下去的百姓,府還有補助哩。”

“真死啦?”

“說是死了,又沒誰見過。”

“那可就剩下永安王了,就是不知他當了皇帝以后又是怎樣。”

“不管以后怎麼樣,真要皇位更替,反正是免不了的嘍。”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