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軍事歷史 明末邊軍一小兵 第三百九十三章 齊奔襄陽

《明末邊軍一小兵》 第三百九十三章 齊奔襄陽

對乾張克儉與王承曾等人的意思,其實王鬥心知肚明。

之戰,雖斬殺了巨賊張獻忠,但這都是王鬥部的功勞,與張克儉等人有什麼關系?

有關系的,只是他們的失職陷城之罪!

流賊怎麼會進城?就算進城後城還有兵數千,怎麼毫無還手之力,任由流賊肆,差點陷藩王於死地?朝廷表完功後,恐怕接下來就是查這些失職的將吧!

如今朝廷對武將不敢,但對文們就不客氣了,便是張克儉以一道之尊,未來的前景也非常不妙,所以只能從王鬥這裡想辦法。

張克儉、王承曾溫言解說,便說在捷報上提上數筆。

言流賊進城後,二,還有與他們親近的一些吏都曾浴戰,最後還斬賊數十級。在定國將軍的及時援助下,流賊潰逃出城,他們與將軍一起,領軍追殺出城,幸賴祖宗洪福,聖上天威,最後斬得巨賊首級!

捷報功勞以王鬥為主,他們為輔,張克儉等人的心思,能保住位就好,當然,能沾一點功勞更好。

其實張克儉等人很想找個替死鬼背黑鍋,不過找來找去,除了自己之罪,還發現當晚之罪,多在守城的那些將頭上。然而這些兵將皆是桀驁不馴之人,原降兵叛卒甚多,置他們,萬一哪天嘩變怎辦,王鬥總要離去,不可能久在襄

所以當晚的罪過,張克儉、王承曾二人只能攬到自己頭上,反正有擊殺獻賊的功勞在,功過相抵,朝廷置,也不會過份嚴厲。活一下,上頭最多斥責幾句就完了,自己還落個“護下仁厚”的名聲。

說完後,二人皆是眼地看著王鬥,張克儉更拍著脯保證,願意拿出十萬兩庫銀勞軍,以謝舜鄉軍之恩。

Advertisement

王鬥沉,今日之戰,張獻忠幾乎全軍覆沒,首級就砍了一千七百多顆,分出幾十顆給張克儉等人倒沒問題,反正張獻忠是自己所部擊殺便行。

迎著二人期盼的目,王鬥出兩手指頭:“二十萬再銀子,一兩都不行!”

“二十萬兩?”

知府王承曾差點了出來,不過在張克儉嚴厲目中,二人還是走到一邊,輕聲嘀咕商議。

張克儉認為可行,可說這些銀子一部分是勞軍的銀子,一部分是舜鄉軍的糧餉,二人己知道舜鄉軍還有數千將士往襄而來,連襄的在,計有七千眾。大捷之下,每兵賞三十兩銀子不多。

得勝客兵,或是不得勝客兵,向當地索要賞銀,此時各地皆是普遍,並不以蘇怪。

歷史上崇禎十五年的時候,為說服左良玉部出戰闖王,時督師侯恂便發帑五十萬再勞軍。後李自攻打襄,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向楚王索要糧餉五十萬兩,沒得到同意,便兵掠武昌包括漕糧鹽舶。

崇禎十六年,左良玉軍作,破建德,劫池,時都史李邦華草橄告左良玉,並用九江庫銀十五萬兩餉之,而其軍勞,左良玉軍方才稍安。

反正襄庫銀不,只要當地能自己解決,不會造,解釋得過去,朝廷也不會過多追問。

商議完畢後,張克儉笑瞇瞇地過來,說道:“銀子好說,二十子兩就二十萬兩,不過那首珈……”

王鬥說道:“便給你們五十顆吧。”

以他們的戰鬥能力,能砍五十顆首級很不錯了,多了反而讓人起疑。反而是王鬥部下,便是砍幾千顆首級,眾人也不以為怪。

得到理想結果的張、王二人召來署襄事李天覺,推薑曰廣等人,統一口徑,最後去拜訪了襄王。

Advertisement

看著他們的背影,貴王朱常法怒道:“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獻賊進城時,兵潰敗,若沒有定國將軍,襄恐就淪於賊手,我等怕也……他們哪有一的功勞?”

襄王歎道:“此事王鬥也同意了,王鬥畢竟是客軍,不可能久居襄,襄之事,還要靠本地的將啊,就當結個善緣吧。”

當日張克儉便書寫塘報,他不過是襄分巡道,需先行文湖廣巡宋一鶴,再由宋一鶴捷文飛報京師。

塘報經仔細推敲,王鬥看過沒問題,便與襄王都在上面蓋了印,然後飛報湖廣巡宋一鶴。

話說宋一鶴本汝南兵備,駐信,時熊文燦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因一鶴連剿劇賊,文燦屢上其功,薦之,進副使,調那

文燦誅,楊葫昌以一鶴能,薦之,擢右僉都史,代方孔招巡湖廣。時獻、,宋一鶴遣副將王允、駒應元等大破羅汝才於邑坪,斬首三千余級,楊痢昌署一鶴荊楚第一功。

此時宋一鶴正在江陵,當數日後他接到張克儉的塘報時,素有沉穩之稱的宋軍門驚得連茶杯都掉落地上。

獻賊奔襲襄之事他有所聽聞,正在憂心,卻傳來襄分巡道的塘文,兵大勝,獻賊死,其部將義子皆死之!

老實說,宋一鶴不敢相信,然事實又在眼前,此等大事,襄分巡道張克儉敢做假嗎?張克儉宋一鶴是了解的,素稱老練,而且塘報上寫得清楚,獻賊便在襄,看過便知。

而且塘文上還有宣府鎮東路參將王鬥與襄王的印信,王鬥的大名,宋一鶴當然知道。如果是他主戰,擊殺獻賊,就有可能。

再仔細看塘文,宋一鶴明白了,還是王鬥的功勞啊,張克儉等人,不過佔了便宜。嚴格說起來,張克儉諸過錯不小,只不過在獻賊死的功勞下,這過錯顯得黯然失

Advertisement

此後消息不斷傳來,皆是襄大捷之事。此事己經轟傳湖廣,各種版本有鼻子有眼,不過任何版本獻賊死是肯定的。

正好這時督師楊絹昌到了江陵,行轅己進沙頭市,宋一鶴連忙趕去徐家花園拜訪。

一見之下,宋軍門嚇了一跳,楊閣部神憔悴,便如生了一場大病一樣。

宋一鶴連忙問候,楊昌擺擺手,興味索然地道:“襄之事,我己經知道了,王知府雖稍顯輕浮,然張兵備老,又有王鬥與襄王的印信,此事不會有假。早日告捷,讓聖上寬心吧,塘文上怎麼寫,就怎麼發!”

宋一鶴不清楊嗣昌的心意,見閣老神萎靡,便識趣的告辭,琢磨著怎麼發布捷文去了。

等宋一鶴離去,著手上的塘文,楊絹昌連聲冷笑:“可笑啊,可笑!”

他心頭不知是何滋味,想當初,意氣風發,結果苦心孤詣,軍事上卻連連失利,特別猛如虎的慘敗,給楊銅昌極大的打擊。最後還讓獻賊跑出了四川,更奔襲了襄,若不是王鬥正巧遇上,等待自己的,便是陷藩噩號。

雖是大功,也可以安到自己頭上,然楊嗣昌知道,自己失敗了,這是自欺欺人!

楊胡昌本就剛愎自用,自尊心極強,他自己慘淡經營,萬事皆空,別人反而無心柳柳蔭。襄的勝利,便如對自己竭盡心力的嘲諷,這如何不讓自視甚高的楊絹昌心頭苦?

他突然劇烈咳嗽起來,左右親信與監軍萬元吉看出不對,皆道:“閣老沒事吧?”

旁邊幕僚有些不解,為什麼襄大勝,閣部反而不開心呢?只有心思靈的數人若率所思。

楊嗣昌知道自己失態了,他著氣,忽然心頭閃過明悟,自己心力己竭,怕是活不了多久了,臨死前,定要看看那獻賊的

他說道:“我沒事,襄大捷,理應前去看看,上宋巡,一起去吧!”

很快的,湖廣巡宋一鶴的捷文飛報京師,等捷報傳到京師的時候,獻賊死,襄大捷之事,真正震了京師,震了北國。議沸沸,舉國嘩然。

而在這個時候,督師楊嗣昌與監軍萬元吉,還有湖廣巡宋一鶴等人,率督標營,幕僚,麾平各將等,一行人急急離開江陵,往襄而去。

不但如此,在承天府護衛獻陵,防備京山、潛江一帶流賊的劉元斌、盧九德二人,得知消息後,也趕忙率著手下幾個大將,周遇吉,黃得功,孫應元等人,急急往襄而去。

還有原本逃到陝西興安的平賊將軍左良玉,陝西總兵賀人龍等人,聞聽襄之事後,也皆盡啞然,盡率麾下兵馬,順漢水而下,皆往襄急急而來。

當日之戰,獻營可說是全軍覆沒,兩千騎,首級就砍了一千七百多,不過也有網之魚,便是張獻忠義子李定國與孫可二人(時稱張定國、張可旺),帶著十幾騎逃跑了。

夜不收與李衡諸騎兵窮搜各,卻不見人影,不知他們去向。

第二日的時候,王鬥本有意襲擊宜城的羅汝才,不過隨後消息傳來,昨日羅汝才連夜逃亡,奔往隨州等地,隻好作罷。

此戰算是戰果盛,還繳獲完好馬匹一乾四百多匹,以舜鄉軍的眼看,可充戰馬的上好馬匹有近五百匹。還有許多打死打傷的賊馬,正好拿來吃,全軍士氣高昂。

初六日這天,兵備副使張克儉與襄知府王承曾又拜訪了王鬥,卻是為昨日擒獲的那些軍,特別是那個千總求

原來到了今日,當日潰逃城外的兵將們陸續回歸,便有一些將過來求,特別是左良玉那個寵的小妾。

此時正居於城,見哥哥被擒一也有點眼,不敢到王鬥居住的兵營去鬧事,便到知府衙門與兵憲府前大鬧。而且口出威脅,言左鎮回來,定不會放過他們,讓張、王二人大頭痛。

然這些人是王鬥關押的,他們隻好過來哀求。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