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延死后,九月,云岡石窟佛像初,法師曇曜奏白帝,請帝后前去觀覽佛窟。
先是,太武帝滅佛,搗毀大量寺院佛像,焚燒經典,屠戮僧,引得民怨四起。拓拔叡即位之后,在全國恢復佛法,重修佛寺。當時有名僧曇曜,詔自長安赴京,拓拔叡奉之以師禮。和平六年,曇曜上奏白帝,請于平城西郊十里,武州山南麓石壁上開鑿石窟,修造佛像,以為拓拔氏歷代帝王祈福。
拓拔叡允,傾國庫所積為建造,命曇曜主持修建,命名為云岡。
拓拔叡在位多年,除了剛登基修造過一次宮室,實在是因為那宮殿破舊的不行了。除此并未大興土木。唯獨建造云岡,一為祈福先祖,二為弘揚大佛法,花費頗甚。調集了全國的能工巧匠上萬人,征發徭役數千,又招募了上千僧,修造數年。而今佛像初,總算是得了件難得的喜慶事。
拓拔叡在病中,又因烏蘭延過世沉湎悲傷,聞奏,終于有了些高興的神。
他心一高興,也奇跡般地恢復了些,強撐著竟能下地了。
兩日之后,帝駕至武州山麓,觀覽石窟造像。
曇曜所鑿石窟,位于武州川北岸白尺高斷崖之上,一共開鑿了五窟,每窟之中各有大型石像一座,均高約五十尺。拓拔叡和馮憑在曇曜,眾臣,及眾工匠的陪同下一窟一窟參觀過去。
那石像高而巨,眼含慈悲,微笑凝眉,神態樣貌栩栩如生。拓拔叡看到第一眼,整個靈魂都被震懾的劇烈涌起來。
“這是道武皇帝……”
他祖父的祖父,魏朝開國之君,也是他從小心中最崇高最敬仰的人。
道武一生坎坷,剛出生即喪父,隨其母賀氏改嫁給文皇帝。文皇帝又是道武皇帝的祖父,兒子死了,娶了自己的兒媳。道武皇帝是文皇帝之孫,變了文皇帝之子。
當時拓拔氏只是代地的一個游牧部落,邊環繞著鮮卑、匈奴的許多強部。
道武皇帝六歲,前秦攻打代地,賀氏以道武皇帝的名義綁縛了文皇帝,向前秦請降。苻堅禮遇代國降臣,將文皇帝遷往長安,卻以“執父不孝”之罪,將道武皇帝流放。
六歲的道武皇帝,背著不孝的罪名同母親賀氏流放中原。十年后,前秦敗于淝水,十六歲的道武皇帝同母親返回代國,在母親家族賀氏部落及舊盟的支持下即代王位。然后便開始了一生的戎馬,南征北戰。
前秦滅亡后,中原戰四起,慕容氏,氐人,匈奴人,各部爭奪霸主。道武皇帝陸續消滅了匈奴人和慕容氏,以及所有敵對政權,平滅了大大小小叛,建立了魏國,將都城定在平城,開創統治。這便是魏朝基業的由來。
拓拔氏的傳統,部落首領兄終弟及。道武皇帝稱帝后,為了效仿漢人制度,將皇位傳給親生兒子,和拓拔氏兄弟以及鮮卑貴族之間發生了數不清的腥的殺戮。
為了傳位給明元帝,他殺死了明元帝的生母,明元帝不能接,恐懼出逃平城。
道武皇帝再立清河王紹,又詔清河王之母賀夫人宮,并將幽。賀夫人暗中與清河王紹送信求救,清河王紹謀殺死了道武皇帝,篡位登基。
清河王紹謀反不多久,便被群臣殺死了。出逃的明元帝回平城即位,這位曾因為憐恤自己的生母而舍棄皇位的皇帝,后在立太子時,卻選擇了和他殘忍的父親一樣的做法,賜死了太子生母。
明元帝因為即位之路坎坷,為了避免兄弟覬覦皇位,他采納了大臣崔浩的建議,那就是,立太子。
早早的立太子,早早的培養東宮勢力。于是年的拓拔韜以太子份早早登上了政治舞臺。拓拔叡的祖父,太武帝拓拔韜,是道武皇帝之下,最霸道有為的一位帝王,征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
太武帝也和明元帝一樣,用立太子的方式來對抗兄弟。于是拓拔叡的父親拓拔晃,從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就登上了太子之位。
太武帝對太子地位十分重,悉心培養,希他能繼承自己的事業。拓拔晃和太武帝一樣,年紀小小便登上政治舞臺。太子太武帝常年征戰在外,太子拓拔晃在監國,設計是無比完。
時間一長,就不對味了。
太子攬政日久,邊聚集了大量的支持者,開始形和皇權相對抗的勢力了。
太武帝不管做什麼事,總有一批人要反對,反對者便聚齊起來,利用太子的地位,和皇帝的意志對抗。政治上的分歧,君權與儲君的沖突,多深厚的父子,終究都被撕裂碎片了。崔浩國史之獄的慘案,父子之間的矛盾達到最激烈。于是,偶爾一個機會,偶然一句小人的讒言,太武帝終于怒下決心,殺了太子,將整個東宮集團一網打盡了。
明元帝逝世的早,明元帝死時,太武帝剛剛能獨當一面,所以父子之間不曾發生權力沖突。到太武帝這里,終究了悲劇。
太武帝殺了太子,最終也落得孤家寡人,眾叛親離,死宦之手。年而孤獨的拓拔叡在之中跌跌撞撞地登上皇位,日日小心,步步謹慎……
那輔佐了三代帝王,為拓拔氏江山傳承定下大計的崔浩,早已經被太武帝誅盡滿門,斬首示眾,死無全尸了。而今只剩下拓拔叡,站在寺窟前,看著一座一座的雕像,想起那些湮滅的往事……
都說道武是被拓拔紹殺的,太武是被宗殺的,然而拓拔紹剛殺了道武就被群臣所殺,宗剛殺了太武不久也人頭落地。從這結果來看,他們哪有能力殺了強悍的帝王呢?道武和太武,不過都是死在皇權與四周的博弈之下。拓拔紹和宗,不過都是被人利用的工罷了。
第一窟佛像,是道武帝。
第二窟,是明元帝。
第三窟的這佛像,他便認得了,他祖父太武帝。年時他常常坐在祖父的膝蓋上撒,那是他從小最依賴又最恐懼的人。
第四窟,是他父親。
太子,拓拔晃,封號景穆皇帝……
浩渺天地間,仿佛先祖們都在眼前重生了。拓拔叡有無數的疑,無數的話想追問他們。為何,為何,為人君者這樣難。四位皇帝,三位死于刀劍,不是戰死沙場,全是死于親人,死于邊人的刀劍。為君為君,這什麼君。
都說帝王高高在上,明明命都保不住,哪里高高在上了。
要怎樣,君王才能擁有真正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年齡、智力、力、在位者意志強弱的約束呢?
衰老的皇帝,不是被兒子殺死篡了位,就是被兄弟殺死,被臣子殺死,被妃嬪殺死。沒有幾個皇帝最終結局是不被殺的。
像草原上的雄獅,不論如何強悍英勇,一旦老了,也只能被分食。
而年的皇帝,不被母親控,就要被宦控,被權臣控。不是了傀儡,就是輒被廢,被殺戮。
生殺予奪,一言九鼎,至高無上……不過是說笑罷了。他做不到,連道武和太武都做不到。
連江山代遞,保全命都尚且艱難。
權力如何才能永遠把持在君王手中……
五座石窟,那最后一座,便是拓拔叡自己的造像了。那佛像褒博帶,眉目清雅,比眼前人更多了一重莊嚴、溫和和慈悲。
這寺窟規模宏大,每窟能容僧一千多人,最大的一窟能容三千多人。除了塑像,還有藏經閣,曇曜講學。曇曜請拓拔叡為這寺命名,拓拔叡說:“這寺在巖壁上,便取名作靈巖寺吧。”
那曇曜是虔誠的佛教徒,當年太武帝滅佛,屠殺僧,毀滅了無數珍藏的典籍文。為了避免佛家經籍再因政治而遭浩劫,曇曜遂鑿此寺窟。在這山石之上雕刻帝王的佛造像,用這帝王的佛像來守護這寺窟中珍貴的典籍。
這是政治與宗教的相互利用。
曇曜要利用君王的權力來穩固佛教的宗教地位,更好的宣揚佛法。而民眾皆信奉佛祖,君王要利用民眾的信仰來宣布自己至高無上的神授地位。
拓拔叡很滿意。
在一片彌漫的香煙和梵音中,千名高僧的誦經恭迎中,他登壇封,高僧曇曜親為他披上□□,據說這是釋迦牟尼的。
釋迦牟尼的不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儀式本。
這是他向天下人莊嚴的宣告。
朕即是佛,佛即是朕。
自今而起,朕將與神佛等同,為萬民的信仰。
曇曜也很高興。
歷史會銘記他。從今日起,到魏朝滅亡的那日,佛將一直籠罩這個偉大的國度。
這在場的觀禮的僧人,也都很高興。
這造像一立,□□一披,只要拓拔氏的江山不改,拓拔氏的皇帝就永不會再興滅佛了。皇帝不能搗毀自己的塑像,燒毀自己的金。修寺,建塔,造像,塑,迄今往后,數不盡的黃金白銀會從國庫流出來,化作一尊尊金佛像,化作巍峨的寺塔,化作富麗堂皇的廟宇,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化作無需繳納賦稅的田地,化作錦玉食,繚繞香煙,化作僧人們錦斕袈.裟、珍稀法。
馮憑同拓拔叡一道登壇封。
他龍袍疊著袈.裟,真這世間的佛祖了。心中有點古怪的覺,好像他真的要遁空門了似的。心想:他不會遁空門的吧?他不信佛,他迷這塵世。
寺窟的修建沒有停止。拓拔叡命曇曜繼續開鑿寺窟,國庫的錢不夠了,他大開私庫,將自己的小金庫也拿去造佛像。同時在他所居的太華殿中,供奉上了一座金的佛,抹去了手頭的翡翠扳指,將腕上戴上了一串檀木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