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道姑小王妃 第2章 【2】 天煞孤星之命
下載App,免費送500書幣!!!

《道姑小王妃》 第2章 【2】 天煞孤星之命

第2章 【2】 天煞孤星之命

【2】

揚州距長安兩千三百裏,若是騎馬,十日可達。若是船行,半月左右。

鄭氏怕雲冉水土不服,特地放緩速度,船行改馬車,走走停停,走了近一月,方才瞧見長安的界碑。

一路隨行的還有雲冉的四哥,長信侯府四郎君雲商——

雲商隨鄭氏一道來揚州,本來也想上山尋妹妹。但鄭氏考慮到水月觀是座觀,不接男客,便讓雲商在城中等著。

這一等就是數日,終于見到傳說中的“小妹妹”,雲商像是瞧見什麽稀罕寶貝般,將雲冉從頭到腳看了好幾遍。

直看得一向自認厚臉皮的雲冉臉都紅了,雲商才手,小心喚了句:“妹妹?”

雲冉也同樣手,喚道:“哥哥?”

兄妹倆年紀僅差了三歲,又是至親脈,四只眼睛一對上,不約而同地笑了。

都不用鄭氏刻意籠絡,兄妹倆自然而然就絡起來。

等到回程這一月的相,更是親昵地宛若從小就沒分開過。

且說鄭氏與長信侯夫妻多年,膝下共育有五個孩子。

前頭接連生了四個兒郎,鄭氏不信邪,咬咬牙又拼了一回。

一朝心願得償,喜獲,哪知不過三載,兒就在燈會上被拐走。從此鄭氏是朝也思,夜也思,明裏暗裏不知流了多淚。

好在老天開眼,終是在有生之年尋回兒。

“方才已經過了灞橋,最多一個時辰便能進城了。”

奔向長安的馬車上,鄭氏著坐在窗邊的小兒,滿眼慈:“日前我與你父親去信,待會兒進了城門,你大哥和三哥會來接我們。”

雲冉如今已然改換了行頭,再不似初見時的褂荊釵,頭上梳得是長安貴們最時興的朝月髻,上穿的是天水碧的杭綢羅,脖間戴著是赤金墜萬事如意金鎖的瓔珞圈,腰上系著草青撒花緞面束腰。

都說人靠裝馬靠鞍,布荊釵的雲冉已經難掩清麗,現下錦,更襯得勝雪,宛若玉盞上含苞待放的芍藥。

“阿娘,我有點張。”

經過這一月的朝夕相,雲冉與鄭氏也親近不,如今喚阿娘再不會磕:“四哥說大哥很兇,三哥又最討厭沒有學問的蠢蛋……我除了念經,再沒讀過其他書,他們會不會覺得我沒學問,討厭我?”

“別聽你四哥胡說,你大哥和三哥才不是那樣的人。”

鄭氏心裏暗罵四子攪家,一把拉過雲冉的手:“你父親的信裏說了,你哥哥們都盼著咱們早日歸家,就連你那兩位平日裏互相不對付的嫂嫂,為著拾掇你的院子,也難得有商有量一起布置呢。”

雲冉也大致知道了家中的況。

四位兄長裏,前三位都娶了妻。除了二嫂隨二哥外派豫州,不在長安,其餘兩對兄嫂都住在侯府。

想到長信侯府,那個最親近卻也陌生的“家”,還有那些素未蒙面的親人,雲冉挲著腕間那串師父贈予的雷擊棗木手串,心下既期待又忐忑。

忽然,車外飄來一陣凄凄的哀樂。

的母倆皆是一怔。

待掀開車簾一角,看到從城門魚貫而出的喪儀隊伍,還有正中那口楠木棺材,鄭氏下意識擰起眉頭。

才回長安就遇喪事,未免晦氣。

“阿娘別皺眉。”

鄭氏一回頭,就見雲冉朝彎眸笑:“見棺發財,大吉大利。”

兒都毫不在意,鄭氏也豁然笑了,“冉冉說的是,見棺發財,大吉大利。”

“不過阿娘,長安人治喪都這樣大的排場嗎?”

雲冉掀簾朝外瞧了瞧,嘆:“不愧是都城,喪事都辦得如此氣派。”

鄭氏聞言,也往外又看了眼。

這一看,卻瞧見好些面孔,不由愕然:“這……這是崔家的喪儀?難道是崔老夫人……”

沒繼續往下說,而是停馬車,又命四子雲商前去打聽。

不多時,雲商便回來了,隔著窗戶,語氣惋惜:“的確是崔家治喪,卻非崔老夫人,而是崔家六娘。”

“崔六娘!?”

這下鄭氏更驚了;“這孩子不是才十六嗎?我記得年初的春日宴,還好好的,怎麽會……”

雲商:“說是半夜裏突發腸癰,救治不及,不幸去了。”

聽得這緣由,鄭氏久久凝噎。

雲冉不明就裏,小聲問:“阿娘,這位崔家娘子與我們家有親嗎?”

鄭氏回過神,搖頭:“雖不是親戚,但崔氏與我鄭氏皆為長安世族,多年好,這位崔娘子的母親平日與我也常來往……六娘這孩子嫻靜溫雅,是個極好的,如何就……唉。”

雲冉聞言也覺得唏噓。

妙齡,花樣年華,卻因一場急癥,說沒就沒了。

“母親,崔泊序來了。”

車外的雲商忽然開了口。

雲冉隨著鄭氏一道朝窗外看,便見一位著素白喪服的年輕男人大步走來。

鄭氏低聲介紹:“這是崔氏嫡子,六娘的同胞兄長,三郎崔泊序。”

雲冉點頭,暗暗記下。

再看那年輕男人,二十出頭,面如冠玉,俊秀眉眼間雖帶著濃濃的憔悴,眼神卻清正明晰,翩然行來,袍裾微翻,巖巖若孤松,卓卓如仙鶴。

饒是從小在觀長大,與男子接不多,雲冉也看得出這位崔家郎君在長安才俊裏也算得上翹楚。

思忖間,崔泊序已行至車前,與雲商互相見過禮,又朝馬車行禮,“小侄拜見鄭叔母,叔母萬安。”

錦緞車簾掀開大半,鄭氏端坐車,看向車外謙謙有禮的年輕兒郎:“賢侄快起,不必多禮。”

崔泊序直站定,鄭氏道:“我也是今日回京,方知你家中竟出了這事,六娘那樣好的孩子,實在是可惜了。”

稍頓:“你祖母和母親可還安好?白發人送黑發人,這事放誰上都難熬,可千萬們保重子。”

崔泊序垂眸:“多謝叔母關懷,祖母和母親有兄嫂姊妹們看顧勸神尚可。”

鄭氏點點頭,忽而想到什麽,轉臉道:“冉冉,快與你崔家哥哥問聲好。”

雲冉一向不怵外人,突然被點名,便大大方方從窗戶探出一張臉,烏黑眼睛看向車外的男子:“崔家哥哥好,我是雲家五娘雲冉,初次見面,請多指教。”

這有些不倫不類的介紹,崔泊序微怔。

但對上小姑娘過分清澈的黑眸時,又不覺得這話有何不妥了。

“雲五妹妹安。”

崔泊序回了個平輩禮,便將視線轉向鄭氏:“先前便聽說叔母此番南下,是有了小妹的消息。如今明珠複得,實在是可喜可賀。”

鄭氏微微笑了下,并未多說。

畢竟崔家這邊才失去個娘,不好在別人悲傷時炫耀幸福。

就在鄭氏打算結束寒暄時,崔家的僕人火急火燎跑了過來:“郎君,郎君——”

見家僕失態,崔泊序蹙眉:“出了何事,這般著急?”

“是景……景王……”

僕人跑得氣籲籲,一手叉腰,一手回指著喪儀尾後:“景王府的大總管來送奠儀了!”

這個大氣,在場幾人心都吊了起來。

待聽到只是景王府的總管,并非景王來了,鄭氏悄悄松了口氣。

一旁的雲冉注意到這點,心下驚奇。

等崔泊序告辭離去,車簾重新放下,迫不及待地湊到鄭氏旁:“阿娘,景王是誰?為何你們聽到他的名字,一個個肩膀都繃了?”

鄭氏神微僵,但見兒滿眼期待,還是低聲音說了:“景王乃是當今太後的子,皇帝的親弟弟,本朝唯一的特品親王。方才那位早逝的崔家六娘子,就是景王的未婚妻。”

稍頓,諱莫如深地補充:“第三個。”

雲冉一雙瑩眸瞬間睜得溜圓:“第三個?!”

鄭氏頷首,“這位景王雖是天潢貴胄,卻孤僻,日與蛇為伍,深居簡出,鮮面。曾有高僧給他批命,說他是天煞命格,克妻克子克一切親近之人……”

“在崔家之前,太後還給他定過兩門婚事,可那兩家娘子皆在婚事定下不久後撒手人寰。從前我也不信這天煞之說,可算上崔六娘子這一回,已是第三回了!”

鄭氏一臉駭然地捂著口:“也不知道經此一遭,景王是否還會娶妻。若還要再娶,被選中的那家可真是倒大黴了。”

雲冉在道觀多年,聽過天煞孤星之命,卻沒見過。

如今一來長安就見識了,開眼界的同時,也不起那位倒黴的崔六娘子。

默默從包袱裏拿出個法,擺正姿勢,闔眸垂首。

鄭氏錯愕:“冉冉,你這是?”

“兩家既是世,今日遇上也是緣分。我想給那位崔娘子念段《太上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祝早登極樂,來世安寧。”

鄭氏聞言,既欣兒的心善,又想勸別再這般。

畢竟三姑六婆皆為下九流的行當,與如今的份不符,若傳揚出去,恐怕被人取笑。

只是勸說的話到邊,對上兒白白的純真臉龐,鄭氏又咽了回去。

罷了,何必說這些傷孩子的心。

兒流落民間十二年,沾染的鄉野習氣并非一朝一夕能改,日後慢慢再教吧。

-

傍晚時分,暮鼓隆隆。

金紅的夕籠罩著偌大的長安城,也籠罩著巍峨宮牆之後,趙太後所居的嘉壽宮。

聽到太監回稟,景王派人給崔家送去奠儀後,便關閉王府大門,謝絕一切賓客,一石青錦袍的趙太後瓣,面灰沉。

旁邊作陪的鄭皇後見狀,躊躇片刻,還是上前輕聲勸道:“母後莫要多慮,璟弟應當是為崔家娘子的事傷懷,方才閉府謝客……過陣子就會好的。”

“傷懷?”

趙太後輕嗤,“婚事定下半年,他都未曾見過那崔六娘一面,有何好傷懷的。他做出這般姿態,分明就是在怨哀家!”

鄭皇後訕訕,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

“可這哪能怪哀家?哀家如何知道那崔家如此命薄,一場急癥,說沒就沒……”

趙太後攥著掌心的檀木佛珠,眉心皺得更深:“他如今二十有二了,皇帝像他這般年紀,早就與你有了鈺兒。可他呢,不說娶妻家,日待在府中,不出門見人,更別提結朋友,如今更是大門閉,做出一副徹底與世隔絕的姿態!哀家知道他在戎狄為質時吃了苦,哀家已經在盡力彌補他了,可他還是怨著哀家……”

越說越傷心,眼角也了。

鄭皇後和左右宮人忙不疊上前,一番好哄,才堪堪太後收了淚。

不知不覺,最後一暗紅的夕也被茫茫夜吞噬。

鄭皇後從嘉壽宮裏出來,著天邊初初升起的淡白月影,長長吐了口氣。

“王爺也真是的,太後娘娘事事為他著想,他卻白白辜負了太後一片慈母心。”側的大宮瓊琚小聲嘀咕。

鄭皇後擰眉:“王爺也是你能編排的?”

瓊琚連忙告罪:“奴婢錯了!”

到底是一起長大的家生婢子,鄭皇後念著分,只沉聲警告一句:“下次再嚼舌子,就別留在宮裏了。”

瓊琚連連應下,一邊攙扶著皇後坐上輦,又一邊將今日崔家喪儀的況說了。

末了,瓊琚還提起崔家靈柩在城門與長信侯府的車隊遇上一事。

鄭皇後聽得十分稀奇,子都坐直了:“我姑母家那個小表妹丟了也有十二年,竟然真的尋回來了?”

瓊琚:“可不是嘛,外頭都說是長信侯夫婦這些年行善積福,了上天才得此福報。”

“說起來,我那姑母這些年也實在不容易。”

到底是親戚,得知這事,鄭皇後也為之高興,“明日你替本宮備上一份賀禮,送去長信侯府,也算本宮的心意。”

“喏。”

“對了。”

鄭皇後拂過袖間玉鐲,著天邊那皎白明月:“今年中秋宮宴的帖子不是也制好了麽,加上本宮這位小表妹的名字,一并送去吧。”

作者有話說:

----------------------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