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天長久詞 第16節

《天長久詞》第16節

,長住在萬竹嶺打獵。”

阿沅微微一笑,道:“有這麽個好去,不正是謝無憂用武之地?和尚該用三寸蓮花舌、明菩提心,勸他去。”

和尚且笑。

他二人談論間,忽有一個婦人,匆匆躲進路亭。

隻見這婦人年近四十,上穿淺青舊襖,下著舊,荊釵樸素,手裏卻抱著一個萬字花紋錦緞包袱。不知包著什麽東西,那般要?而那婦人麵上,微微驚惶,但見著和尚與阿沅,卻定下心,揀著阿沅旁坐下。

阿沅將劍移在一邊,並不說話。

和尚卻向那婦人問道:“小僧法號飄瓦,不知施主怎麽稱呼?從何來?往何去?”

那婦人亭外,卻不知向何?聽得和尚問話,才略一回神,低聲道:“不瞞高僧,我家在此去三十裏外的月塘鎮,鎮上人都喚我一聲崔大娘。我有一個兒,在七柳鎮賀家莊上做針工多年。時值端午佳節,不得空回鄉,我特去探。”

和尚微微一笑,道:“月塘鎮與七柳鎮之間,有道往來。崔大娘為何挑山間小道探親?這小路實不好走,還有虎狼蛇蟲出沒。”

崔大娘卻道:“我一介農婦,平素做些田間農活,一雙大腳,山路也走慣。隻是虎狼蛇蟲,我獨行也有些心怯。幸虧在這路亭遇見高僧,不知高僧寶剎何?往何去?”

和尚仍是微笑,道:“小僧在白馬寺灑掃,可巧,也往七柳鎮去。崔大娘若不嫌棄,不妨與小僧結伴同行,正有個照應。”

崔大娘麵一鬆,雙手合十,連連謝道:“阿彌陀佛,多勞高僧。”

於是,歇息片刻,三人同行,先是走過赤楓嶺,一路講論許多。

崔大娘雖在鄉野,也聽說了揚州城裏那樁桃花人頭案。

Advertisement

曉得曾有個白馬寺的和尚出過力,不由開口多問一句,和尚笑而不答,便留了心。

又行得幾山嶺,下山漸漸見一條長溪。

溪邊屋舍連綿,道人煙,馬匹往來,岸邊竹聲聲、咚咚鼓響,原是鎮上百姓祭神。

三人走到山腳一個丁字路口,槐樹頭下挑出一個旗兒,是間茶棚。

和尚正與崔大娘作別,崔大娘卻道:“有勞高僧一路照應,無以為報,不如借此,請高僧一壺香茶、幾籠素包子,心意雖淺,高僧莫要推辭。”

和尚擺手相卻,不料崔大娘苦苦相求,阿沅心知有些古怪,道:“也是午時用飯,吃些素包子,也不錯。”

說著阿沅邁進那茶棚,和尚隻得跟隨,崔大娘心上一鬆,隨其後。

隻見茶棚裏,擺幾張柏木桌,三麵蘆簾遮日。店裏靠壁的磁盆架上,擺著著紅紙的茶罐。瓦甕灶上,蒸著高高籠屜的饅頭。茶棚後邊還有幾個土灶,鐵壺煮著衝茶熱水。

阿沅揀著櫃對麵一個幹淨桌兒坐下,小二已上前來問。

阿沅要了一壺龍井,六個素包子。店家應聲,已轉去後院提來鐵壺。不一會兒,包子盛盤上來,三副茶碗也備。

和尚坐在阿沅下首,崔大娘打橫而坐。

崔大娘暗暗將手裏包袱放在桌子底下,忽而推說解手,便轉去後園。店家此時已上來衝茶倒水,阿沅慢條斯理,心安自吃。和尚索也不等崔大娘,吃素包子填肚。

半晌吃飽,那崔大娘卻仍不回來。

和尚有些心疑,阿沅卻已起,提劍道:“走罷。”

二人付完茶水包子錢,正走出茶棚沒幾步,那店家卻拿著個包袱,趕出門,道:“和尚落下東西!”

和尚回頭一瞧,向那小二道:“那包袱是同行那位崔大娘的!等回來,店家給便是。”

Advertisement

店家不依,隻奔上前來,將錦緞包袱塞到和尚懷裏,道:“那位崔大娘早囑咐了,說這包袱是和尚的要東西,不能丟失!”

和尚詫異,阿沅回頭瞧那茶棚,亦不見崔大娘蹤跡。

和尚隻得打開那包袱,裹著的,不過一雙繡花鞋罷了。那繡花鞋半新不舊,鞋底沾著幹泥,五寸長短,與崔大娘的大腳相合。隻是這也是一,崔大娘自稱有個碧珠的兒,在賀家莊上做針工。既做針工,納新鞋,想必不難,何須三十裏路揣一雙髒舊的繡花鞋探親?饒是為了儉素,但這繡花鞋並不值錢,為何用上好的錦緞來包裹?

作者有話要說:

☆、高門懸

端午節,來七柳鎮白水溪看賽龍舟的,人山人海,哪裏去尋那個崔大娘?

和尚歎口氣,隻得將那錦緞包袱,搭在肩上,與阿沅往白水溪頭看龍舟去。

路過一座城隍廟,卻見一個五六十歲、打補丁的老僧,正和廟門口賣跌打膏藥的江湖郎中,坐一遮棚長凳,吃花生,說興亡。

那老僧一見飄瓦經過,慌忙起來,迎上前抱住飄瓦,道:“宗師,怎麽有雅興下山遊玩?《長阿含經》有幾要義,我甚是不明,夜夜看得心煩意,日日盼宗師指教,沒想到正遇著宗師經過,莫不是佛祖顯靈?”

“圓智,你先鬆手,我有話問你。”飄瓦發聲莊重,那老僧立時肅然,道:“宗師,莫在日頭下曝曬,到說話。”

說著老僧拽著飄瓦,到遮棚底下坐著,將桌上花生殼掃盡,滌淨茶杯,倒一碗新茶,獻給宗師。

飄瓦也不喝,隻是讓阿沅也坐。

圓智看一眼阿沅,問道:“這位姑娘是?”

飄瓦照例說是寺裏種菜的,圓智豔羨道:“姑娘好造化,能在宗師座下種菜,日日聆聽聖音說法,佛緣無量,佛緣無量。”

Advertisement

阿沅微微一笑,靜坐而已,不搭這話。

飄瓦看阿沅一眼,道:“圓智,我這有個包袱,寄在你,好生保管。”

圓智接過那包袱,道:“既是宗師所托,我自當收好。”

“還有一事,賀家莊在何?莊主如何?”和尚問道。

圓智道:“沿白水溪,過東橋,柳林深,高牆綿延半裏的一大莊院,就是賀家莊。莊主賀太公,為人寬和,家中兩子,長子賀大,二子賀瓚。賀大在家守著田莊度日,賀瓚在揚州城做個刀筆吏,靠寫些訟詞謀生,也有三寸不爛之舌,起死回生之筆。揚州城裏要打司的,多去尋他寫狀紙。”

飄瓦心中有數,隻問道:“寫訟詞據實以告,他家二兒子怎個起死回生之筆?”

圓智卻收口,道:“此事說來話長,宗師若不急著回山,不妨在小廟多住幾日。三千佛經,我有好些不通之,還要宗師指點。”

飄瓦微微一笑,道:“也罷,晚些時候,再來問你這個頭。”

阿沅瞧著飄瓦年紀輕輕,倚老賣老,冷哼一聲。

和尚曉得惹阿沅發笑,起要走。

不料此時,城隍廟門口,正經過一輛綁著竹簍竹筐的驢車。

車上一個老漢攬著柳鞭兒,膝頭坐著個十歲左右娃娃。

那娃娃綁個衝天髻,穿紅小襖,抱著老漢腰,正閉目垂涎好睡。——想必是趕集的爺孫倆。

那老漢趕車到城隍廟門口,賣布的賣糕的,各小販挨,哪有空地給他?

他隻得轉車頭,另尋別

誰想正有放炮仗的頑,三三兩兩,竹星子四丟,驚得驢子起!

那驢發起狂來,四衝撞!踏碎果子攤,撞壞好些小販……

驢車上的老漢驚得失措,抱著懷裏小,卻不敢跳車。

Advertisement

勢正危急,飄瓦已趕上前去,挽住驢車的韁繩,腳下生一般,咬牙立定!**

那驢狂起來,豈是尋常攬得住?

和尚豁然一聲,右腳踏出足有半寸深的腳印,牢牢牽住那強驢!

眾人看見和尚手段,個個驚呆。

才相持不久,那驢已老實了,於是,和尚緩緩將驢車往回拖拽,拴牢在廟門口旗竿石柱上。

那老漢抱著娃娃,由和尚攙下車來,納頭就要拜謝。

和尚扶住,圓智亦上來,請老漢坐在矮棚下,喝茶驚。

那娃兒早已驚醒,偎在老漢腳邊,十分怕生,圓智遞果子給他吃,也不吃。圓智笑了笑,又與老漢打聽幾句閑話。

原來這老漢自馬集鎮來,來趕龍舟賽會,這四村八鄉,人山人海,正好賣些竹

圓智看著他家孫兒,道:“這孫兒也長得機靈,怎不在家中陪著父母?”

老漢擺手道:“這娃兒是老朽在路上揀著的,老漢聽他與家人走散,又說住在賀家莊。老漢順路到七柳鎮,搭他一程。卻不知賀家莊在何?也好送他回去。”

圓智道:“賀家莊賀大有個兒子,阿拙,也是這般年紀,想必是了。”

圓智又看老漢不是本鎮人,道:“老漢權把這娃娃寄在廟裏,我差人送句話去賀家莊。他莊上若孫兒不見,自然有人來尋,也不耽誤老漢的買賣。”

老漢聽著也有理,便把那娃娃留下,他還有買賣要做,不敢多留,駕著驢車自去了。

這邊矮棚下,那圓智還要逗引這小說話。那娃兒卻似怕人,躲在一旁,不言語。圓智也不去嚇他,差人往賀家莊送信去。和尚正要問崔大娘下落,索等候一會。

半柱香,遠遠瞧見幾個穿一的家仆,匆匆趕來,與老僧圓智打照麵,拱拱手,四下一,齊聲問道:“我家小爺在何?”

圓智扳著後那娃娃的肩頭,推出來站著,笑道:“不正是這個娃娃?”

那些家仆定睛一瞧,道:“錯了,錯了!這哪是我家小爺?我家小爺鬧著要看龍舟,出門時,夫人打扮得仔細。上穿個鸚哥綠錦小襖,掛著長命鎖、金項圈,腕上係著紅繩金鈴鐺,頭上戴著圓頂小帽!”

原來,賀家莊的小孫兒走丟,四派人去尋,卻不是眼前這個娃娃。

圓智見是誤傳,隻好賠禮。

那些家仆沒空說,匆匆忙忙,到別尋人而去。

飄瓦隻向那娃娃問道:“你這娃兒,什麽名字?家住賀家莊,怎麽莊上人都不認得你?”

那娃娃怯怯道:“我小泥鰍,我阿姐在賀家莊上。我娘大清早去尋阿姐,我一個人在家害怕,也找阿姐和娘親。”

和尚聽到此,問道:“你娘親莫不是月塘鎮崔大娘?你姐姐在賀家莊做針工?”

那娃娃點頭,和尚笑道:“原來如此,都撞到一!可憐你這娃兒,幾十裏路尋來。莫不是遇上賣竹的老漢,坐上驢車,隻怕被人販子拐去哩!”

阿沅冷眼旁觀良久,此時道:“你娘親多半在賀家莊上,這裏有——”阿沅正要拿那錦緞包袱。不想那小泥鰍一聽娘親在賀家莊,已著了急,如泥鰍一般,從桌底下鑽過,行人腳邊竄,轉眼已不見了蹤影。

圓智一看,道:“哎,這娃兒怎麽如此心急!又不曉得賀家莊在何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