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穿越時空 我在漢朝搞基建 第 564 章 [二更]564

《我在漢朝搞基建》 第 564 章 [二更]564

劉談來宣室的路上已經將思路整理了一遍,哪怕他自己不行,但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的科舉變更足以讓他應對任何問題了。

只是在研究怎麼進行科舉之前,劉談先說了他對于蔭職的看法。

不得不說,劉談這個態度讓桑弘羊和王卿都松了口氣。

他們這些大臣都比較敏銳,比一般人更能明白科舉會對他們造什麼樣的沖擊。

有人能夠一步登天,為皇帝的寵兒,若是運氣好說不定還能開創一個大家族,而就算不能一步登天的那些人也會占大家的生存空間。

簡單來說,貴族做不像是以前那麼簡單了,以前就是哪怕你再草包,只要出夠好就有做皇帝特別煩的那種除外。

所以科舉不僅能夠加大朝堂的斗爭,甚至也能加大貴族彼此之間的斗爭。

當然站在丞相和史大夫的位置上,他們兩個也覺得那些草包就不該進朝堂,一天天除了拖后還能做什麼?

但是作為父親、祖父,他們又忍不住為自家兒孫擔憂誰家還沒幾個蠢貨呢?

所以之前他們就思考過一定要先將貴族的待遇給弄好才能說其他。

結果北境王自己先提出來了,這讓兩位放心了下來,不得不說他們之前擔心北境王會站在寒門子弟那邊。

反正這位出格的事做得多了,也不在乎一兩件。

好在這兩位還有理智。

不過蔭職這個系太龐大了,桑弘羊和王卿兩個人都覺得哪怕只是梳理這個系都需要一段時間。

可問題是劉談是誰啊,他可能不記得別的,但一定多記得這些東西哪個學歷史相關的能夠越過制這種東西呢?

制是一整個系,不可能只研究金字塔頂端的那幾位,而且就算只研究那幾位也能通過這些人的履歷看出一些。

Advertisement

劉談說道:“蔭職的話,其實完全可以從個人資質下手,讓他們去九卿手下做書吏,如果喜歡領兵的就直接職羽林衛等一些護衛,反正怎麼作都看當事人的選擇。”

無論是羽林衛還是書吏基本上都是不限制人數的,或者說是不限制貴族人數,不可能整個羽林衛都是貴族吧?總要有長安周圍的良家子選。

最多也就是貴族多的時候良家子就一些,貴族的時候良家子就多一些。

書吏同理。

這兩個職位聽上去位置都不高,但實際上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去的,書吏是最能接到國家大事的那一波人他們掌管著九卿的書籍之類的東西,甚至很多文書都需要他們過目,通過天長日久的耳濡目染,十分能夠提升政治素養。

而且劉談還打算讓這些人進行值,九卿各個部門都值一遍,綜合一他們在各個部門的表現記檔案,到時候就能看出這個人到底最適合什麼。

當然那些什麼都不行的草包,肯定是沒有升值機會的,終其一生也就可能在書吏的位置上混一混。

這樣一看,仿佛區別不大,甚至還給了貴族更多的機會。

然而實際上是多加了一份考察,以前草包能夠渾水魚通過熬資歷提升,現在就算資歷夠了,如果你的資質不夠,那麼對不起,跟你沒關系。

劉談甚至還拿出了更加詳細的方案,這個也是經過數千年考驗的,當然,他不可能真的將后世的那種方案拿出來,不合適。

但就算是拿出封建王朝那些注定已經被推翻的東西,也足夠大漢用許久,并且進行一個平穩過渡了。

桑弘羊和王卿兩個人原本想著無論北境王說什麼,他們都必須謹慎地挑出他的錯讓陛下注意改進,倒不是跟北境王作對,而是謹慎總是更好的。

Advertisement

然而事實就是等他們真的想要找問題的時候,卻發現本跟不上北境王的思路。

只能愣愣聽著劉談說,還沒回過味來,對方已經開始進行下一個節點了。

其實劉談倒也不是故意這樣,他也沒把這個場合當自己的個人秀,他只是對自己拿出來的這一套制度有信心而已,所以他會禮貌的停下來詢問在場的所有人有沒有聽懂,有沒有哪里有意見。

劉徹是不會參與的,他需要的是下面人找出問題來給他看,要不然什麼問題都讓他來找,他不是要累死嗎?

劉據倒是有心認真聽,然而他也跟桑弘羊他們一樣,聽的時候聽不出什麼問題,想要仔細思考卻又來不及,只能囫圇吞棗一樣繼續聽。

可劉談還真以為他們是沒意見呢,他非常知道這些人在大朝會小朝會上什麼德行,別看一個個人模狗樣,真的說到著急的地方手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說他們會安安靜靜地聽著不發表任何反對意見,劉談自己都不信。

等他說完之后,他就長出了口氣:“蔭職系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不過現在我說的也只是簡略方案,還有更深一些的,那就只能一點點商量了,接下來就是科舉,其實比起蔭職,科舉就簡單多了。”

劉談說到科舉的時候,桑弘羊和王卿兩個人明顯慌了一下:這就說完了?蔭職那麼龐大的系,那麼復雜的況,這就……沒了?

只是這兩位養氣功夫太好,他們這樣的人講究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所以從臉上看是看不出什麼的。

然而這一次他們這種習慣簡直是害慘了他們。

劉談真的以為他們沒有任何意見,于是又開始輸出科舉觀點。

Advertisement

不過他說科舉方面簡單,那是真的簡單,北境國都已經做出效了,還有什麼復雜的?

他想了想說道:“長安行科舉唯一的問題在于,要不要在各郡縣先進行考試?通過了郡縣考試的才能參加長安的考試?”

劉徹果斷說道:“郡縣考試先行。”

劉談心說,郡縣沒有教學的地方,考生必須是讀過書的,這年頭也只有家里有點底子的才能讀書。

不過他沒有提,什麼都是一步一步來的,當百姓發現多了一條出路,那麼他們就會對讀書這件事發極大的熱,人一讀書就會擺愚昧,而朝廷一般不太希全民擺郁悶,所以肯定要限制一下學習資源,怎麼限制?當然是辦學校,然后卡一下學資格,不是在辦學校畢業的沒有資格考試。

這不就結了嗎?

所以他一點也不擔心這些問題,他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那進士要怎麼安排?北境國是兒臣安排了學館。”

劉據不假思索說道:“那長安也安排就是了。”

劉談輕輕說道:“那個……有點費錢。”

劉據:……

其實這個時候,在場的除了劉徹,基本上都已經開始跟著他的思路走了,所以當他說北境國都在辦學館讓進士繼續學習之后,他們也就下意識地跟著走。

結果忘記了北境國那邊量小,再加上劉談不差錢,如今北境國也不怎麼差錢了,所以能辦這個學館,但是長安這邊……作為一個國家,就沒有錢夠用的時候!

要不然劉徹也不至于聽說要開海上之路就直接讓劉談去找桑弘羊談這件事,直接將這件事了首辦的事

所以讓長安這邊直接建一個學館負擔所有學生的學費和食住行是不可能的。

Advertisement

劉徹一想到北境國那個學館的形式也忍不住臉發綠,劉談一看他爹這個表,想了想說道:“其實當初北境國這麼做也是因為那些進士都很貧窮,如果不減免各種費用的話,很可能他們本無法留在朔方城,不過,霍也說過長此以往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兒臣一直在思索換一種方式。”

劉徹立刻問道:“換什麼方式?”

劉談說道:“收取一部分住宿費,然后吃飯讓他們自由選擇,學館會提供食堂,他們可以自己花錢去買。”

桑弘羊的思路終于找到了,他立刻問道:“那若是學生出不起呢?”

有些人窮是一時的,但總有窮人,現在劉談是為了照顧那些窮人沒有收錢,那以后那些窮人家的子弟怎麼辦?

劉談說道:“給他們勤工儉學的機會啊,學館里很多事也要人來做的,比如說公共場合的衛生打掃,食堂一些打下手的活計,給他們機會養活自己唄。”

桑弘羊想了想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一旁的王卿默默地又給劉談打上一個標簽:思慮周祥。

劉徹看了一眼天,果斷決定結束這次會議再晚他就得留桑弘羊和王卿用晚膳了。

倒不是缺這點吃的,而是一般不是特殊時候,都不會選擇這麼吃飯,大臣難皇帝也不舒服。

在臨走之前,桑弘羊問道:“不知之前的言行錄可否給臣一份?”

王卿回過神來也說道:“臣也要。”

他們兩個對蔭職那一塊還沒太多了解呢。

也幸好劉徹早就想到這一點,直接安排了刀筆吏記錄劉談說的話,為了保險他安排了兩個刀筆吏,結果……幸好安排了兩個,這兩個都差點把自己手寫廢了。

不過這個還要等整理才行,要不然……沒法看。

劉談好奇湊過去看了一眼,這年頭還沒有起居注這種東西,也不存在不讓看的規矩。

然后劉談一探頭就看到了滿紙如同咒語般的:北境王曰……

作者有話要說:下一更九點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