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一品嫡妃 第1438章 寧三老爺死

《一品嫡妃》 第1438章 寧三老爺死

魏公公趕跪到邊上,將自己的存在降到了最低程度。

寧老爺子帶著寧三老爺一起進宮,事關順安商行,寧三老爺這位負責人肯定要在場。

宋子期同閣幾位大佬先後進大殿,先給元康帝行禮,然後開始說事

的源頭在順安商行,自然要先說順安商行。

恰在此時,宋子期站出來,「啟稟陛下,微臣有一事稟報。戶部在順安商行購買的糧食,有一部分也出現發霉變質的況。

那部分糧食,微臣已經讓人收集起來,打算找順安商行退換。不過今日順安商行被人打砸,微臣這才知道順安商行發售發霉變質的食,並非偶然,而是長期如此。

微臣懇請陛下,未免激起民變,務必嚴懲此事相關人員,給老百姓一個代。」

宋子期話音一落,閣幾位大佬紛紛附和。這下子寧家父子就張了。

寧老爺子帶著寧三老爺跪在地上請罪,說監管不力,下面的人胡作非為,請陛下責罰之類不痛不的話。

元康帝聽了,連連冷笑。一個個全都說監管不力,全都將責任推到下面做事的人頭上,真當他不了解世嗎?

沒有上面的人發話,給下面辦事的人十個膽子,也不敢出售發霉變質的食,更不敢將這種黑心糧食賣給戶部。

真是豈有此理。

但是元康帝沒有暴怒,更沒有斥責寧家父子。元康帝只是冷冷地瞪了眼寧家父子。

寧老爺子看到元康帝那個眼神,頓時就驚住了。元康帝那個眼神,分明是要殺人的眼神。

了解元康帝的人都知道,元康罵得越兇,事反而不嚴重,還有轉圜的餘地。反倒是當元康帝不罵人的時候,那才是真正要命的時候。因為元康帝已經盼了你的死刑,自然沒有必要再浪費口水去罵你。

Advertisement

寧老爺子為元康帝的老丈人,元康帝還沒做皇帝之前,就和元康帝打道。他對元康帝的子太清楚了。

心下慌張,完了,完了,陛下要殺人了。他該怎麼辦?寧三老爺雖然不,可也是他的兒子啊。他難道真的要眼睜睜的看著寧三老爺去死嗎?

寧老爺子想到了兩個外孫承郡王和平郡王,又想到寧皇后。他們能夠救下寧三老爺的命嗎?

寧三老爺卻無所察覺。見元康帝沒有罵他,他心裡頭還在慶幸躲過一劫。

果然是無知者無畏啊!

元康帝沒再理會寧家父子兩人,轉而和朝臣們商量起善後和賑災的事

宋子期擲地有聲的說道:「戶部存糧不夠,順安商行已經不可信,必須尋找新的糧食來源。南方那邊今年種下的糧食還沒收穫,不可能從南方調糧。

西北西南更不用考慮。現在唯一還能找到足夠糧食的地方就是海外。據微臣所知,全國這麼多商行,海外運糧規模最大的就是四海商行。

四海商行曾在京城立足了六七年,從來沒有傳出哄抬糧價,售賣發霉變質糧食的名聲。微臣以為,陛下可以下旨,命四海商行大量供糧。

進而減輕順安商行和其他糧商的力。同時有了四海商行大批量供應糧食,微臣相信,京城的糧價很快就會回落到正常的價格。」

閣幾位大佬思慮了一番,與其讓務府掌控京城糧食市場,不如讓宋家人掌控。好歹宋子期也是文

於是閣幾位大佬紛紛點頭,表示贊同宋子期的提議。而且閣大佬們還提到一件事,當年永和帝帶領幾十萬軍隊殺向草原,所耗糧草上千萬斤,幾乎全是四海商行提供的。

當年四海商行能夠給朝廷供應上千萬斤糧食,現在一樣可以。而且當年四海商行給朝廷供應糧食的時候沒有漲價,並且價格還比市場價要低。相信現在的四海商行同樣能夠低於市場價賣糧食給戶部。

Advertisement

跪在邊上的魏公公,聽著閣大佬們議論紛紛,心頭是又悔又恨。原來宋安然和宋子期早就商量好了對策,就在這裡等著他。

魏公公本以為將四海商行趕出京城糧食市場后,四海商行再也沒有機會回歸京城糧食市場。

魏公公一度相信,以順安商行的勢力,一定可以做好救災的事。哪裡想到,竟然遇上了寧三老爺這個要錢不要命的豬隊友,還鬧出吃死人這樣嚴重的事

魏公公這會真的後悔同寧家合作順安商行。順安商行已經坑過務府一次,沒想到這一次他當總管太監,依舊被順安商行還有寧家坑。

魏公公氣的咬碎了銀牙,他真的恨不得跳起來殺了寧三老爺。這個蠢貨,蠢豬,看他乾的好事。為了一點利潤,真是連命都不要了。

現在好了,順安商行倒霉了,宋大人和閣大佬們助推,很快四海商行就會重新回到京城糧食市場。

以四海商行的勢力,魏公公可以想到,順安商行在京城糧食市場上,會被四海商行打得落花流水,潰不軍。到時候別說賺錢,連立足都很困難。

魏公公恨啊,可是再恨也沒有用。事已至此,他只能順勢而為,而不是逆流而上。

魏公公低眉順眼的聽著朝臣們議論救災的事,他希元康帝能夠堅持住。畢竟務府是元康帝的私人產業,務府賺了錢,也就是意味著元康帝有錢。

但是魏公公忽略了一個問題。在皇位和天下面前,錢財全是外之

元康帝雖然不是明君,但是絕對不是昏君。所以在天災面前,元康帝選擇了舍錢財,救百姓。只要百姓安穩,國家就安穩,他的帝位就安穩。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不需要任何人教,元康帝自己就能想明白。

Advertisement

所以元康帝在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果斷的捨棄了順安商行,同意戶部從四海商行買糧。

但是元康帝也有條件。如果四海商行不能按期供應糧食,或者糧食質量有問題,那麼四海商行必須承擔所有的責任。到時候該殺還是流放,全憑元康帝做主。

宋子期領命,面倒是十分平靜。

宋子期同閣大佬們一起離開了思政殿。宋子期回到衙門后,就命洗墨即刻到晉國公府通知宋安然,讓四海商行即刻運糧進京。

洗墨領命而去。

國公府,宋安然見到了洗墨,聽了洗墨轉達宋子期的吩咐,宋安然笑了起來。這一天終於被等到了。就知道,將事給父親,一定會功的。

宋安然送走洗墨,同時吩咐白一帶著的親筆信去見朱敬。

四海商行為了京城這場天災,早在三月初就開始備糧。目前,四海商行在江南準備了將近七百萬斤的糧食。同時四海商行在碼頭上,還存了將近一百萬斤的糧食。

宋安然給朱敬去信,就是要朱敬先將碼頭上存的一百萬斤糧食運到京城。其中五十萬斤賣給戶部,以目前市場價的五折出售。

另外五十萬斤,就放在四海商行名下的鋪子裡面發賣。價格是目前市場價的七折。

七折的價格已經比去年高了一倍。但是以目前的市場價,七折已經是良心價。更關鍵的是,四海商行準備的糧食,全是優質的白花花的大米。老百姓買回去就能直接下鍋煮著吃。

不像順安商行賣的多半都是帶殼的穀子,穀子泡了水或者裡面是否空心,老百姓眼哪裡分辨得那麼清楚。

順安商行掌控京城糧食市場的這兩月,想在京城市面上買到白花花的大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糧商們坐地起價,全將白花花的大米存起來,等到災更為嚴重,糧價更高的時候再發賣。

Advertisement

但是他們都沒想到,一場老百姓衝擊順安商行的事件,竟然讓四海商行抓住機會,趁機回歸京城糧食市場。以強力的手段和絕對的勢力打京城的糧價。

這註定是一場會掀起無數風波的糧食大戰。

當四海商行拿出五十萬斤白花花的大米在京城售賣的時候,所有糧商包括順安商行全都傻眼了。

這是什麼況,四海商行不是退出去了嗎,怎麼又回來了。誰讓四海商行回歸京城糧食市場的?事先怎麼一點風聲都沒聽到。

更過分的是,四海商行售賣白花花的大米,價錢竟然比穀子還要便宜。這簡直就是豈有此理,簡直是來。

有激的糧商想要找四海商行理論,更有甚者,還想帶著人去打砸四海商行。當他們來到四海商行的糧店,竟然看到錦衛在維持秩序。

無數老百姓蜂擁而來,只為了白花花的大米,還有比市價更低的價格。以至於錦衛不得不派出人來維持秩序,否則老百姓就要為了爭搶糧食打起來了。

為了讓每個人都買到糧食,四海商行做出了限售。每個人每天只能購買兩斤糧食。

對此,老百姓雖然有抱怨聲,但是抱怨聲並不大。大家都知道,糧食有限,如果不限售的話,有人能買到糧,有人肯定就買不到。有人吃飽,有人肯定要肚子。大家都不願意肚子,限售這種舉,勉強平衡了這種矛盾。

糧商們看著不到頭的隊伍,還有那些虎視眈眈地錦衛,頓時慫了。他們這個時候去找四海商行理論,不僅不能了解況,還會被老百姓打死的。

糧商們灰溜溜的走了。他們去找順安商行的負責人,也就是寧三老爺討要主意。

等他們來到寧家,才知道寧三老爺進宮去了。從上午到下午,這會都快晚上了還沒出宮。也不知道遇到了什麼事

明的人,聯想到四海商行重新進京城糧食市場,心頭就開始猜測,莫非寧三老爺倒霉了?

這麼一想,明的糧商頓時心頭一跳,不好的預越來越強烈。完蛋了,寧三老爺肯定完蛋了。

上次順安商行同四海商行斗,順安商行就輸了一籌,寧三老爺還被罷免了職,變了白。這一次,莫非寧三老爺又輸了?

糧商們完全沒想到,現在這一切都是因為早上那一場老百姓同順安商行之間的衝突造的。

以前出了類似的事,朝廷的反應向來很慢,最快也要三五天才會有靜。

這一次不到一天,事已經解決,並且糧食還進京城。這樣的速度,京城的糧商哪裡見識過,自然也就沒有意識到早上那場衝突究竟造了多嚴重的後果。

不過這些糧商遲早都會意識到,誰也不能阻止四海商行進京城糧食市場。跟著順安商行混的那些糧商,最終都會倒霉。唯有跟著這四海商行混的糧商,才能有吃。

現在糧商們還不知道事的嚴重,但是不妨礙他們做出選擇。有厚道的糧商,當初同四海商行合作得很愉快的,心裡頭已經約倒向了四海商行。

有那行事暴躁,心比較黑的糧商,肯定會堅持站在順安商行這邊。畢竟順安商行背靠務府。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跟著順安商行,早晚都能吃上

當然也有牆頭草,兩邊觀的。也有誰都不想靠,只靠自己的。

反正這場風波的影響,會在之後數天之,慢慢表現出來。

天已經黑了。

皇宮之,寧三老爺還跪在思政殿外面。從進宮到現在他粒米未進,先是跪在大殿。後來元康帝嫌他礙眼,又讓他跪在大殿外。

至於魏公公已經去慎刑司領罰。二十板子,一下都不能

這還是劉小七替魏公公求,才求來的。

魏公公心裡頭很激劉小七。

劉小七卻似笑非笑地說道:「魏公公,咱家救你,一是看在我們都是一類人。二是看在你還算有點本事,知道分寸。三是咱家不希務府短短時間再換一個總管太監。你明白嗎?」

「多謝劉公公仗義相助。劉公公的恩,我牢記在心。劉公公若有所差遣,萬死不辭。」魏公公也很上道。

劉小七笑了起來,他的手在魏公公的肩膀上,話中有話地說道:「魏公公,咱家雖然年紀沒你大,在宮裡的時間也比不上你。但是論到做事,咱家未必輸給你。」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