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湯圓小說 古代言情 夫人是京城一霸 第684頁

《夫人是京城一霸》 第684頁

“你……”禮親王一時語塞,腦筋飛轉,他雖跋扈并非癡傻,這小娘子話里有話,他怎麼能聽不出來。

七姜見這位有所察覺,也不在意,繼續大方鎮定地說:“不論是朝堂上的諸位大人,還是未上朝的文武員,以及皇親國戚,所有的人都明白,所謂的長街明燈,是為了安先帝喪子之痛,朝臣們乃至百姓們,都對先帝無比敬,在無法安先帝的傷痛時,認可了這招魂回故里的說法,只求先帝能有半分寬。”

朝臣中一陣,小娘子這話說的漂亮,既不否定先帝的作為,還捧高了所有人的心意,更重要的是,說了所有人都不敢說的話,所謂英魂歸故里的指明燈,其實就是個哄人的幌子。

七姜繼續說道:“二殿下的英魂若愿歸故里,早在夜市亮燈前,就已經回到故土、回到先帝的邊,但若二殿下不愿歸來,那只有一種可能,便是他在外庇佑百姓,繼續守護國土。”

這話一出,朝堂上的氣氛有了微妙的變化,眾人意識到小娘子有備而來,禮親王氣得臉發紅,他再怎麼糊涂,也不至于來反駁這幾句話。

七姜說道:“正如禮親王所言,夜市使得城中百姓多了一分營生,那是先帝的心意,當年京中頭一回有了徹夜不歇的集市,百姓們圖新鮮熱鬧,以及對二殿下的懷念,夜市里著實興旺熱鬧過幾年。時過境遷,眼前的現實是,京中雖四季分明,但冬季較為漫長,漫長的冬季里,這些攤主們除了每夜挨凍苦,賺不到一個銅板,靠著夏日所賺的銀兩,一家人堪堪果腹,若遇病災,全家人都難過年關。”

Advertisement

第590章 三日后出發

這些事并不新鮮,上至皇帝下至文武,誰能不知道京中發生了些什麼,只是一字一句在這金鑾殿上說出來,還是聽得人心震撼,畢竟是盛世繁華下枉死的命,若不是先帝留下這一切,早就被別有用心之人拿來攻擊當今之治。

但這麼多年了,不僅無人在乎那些苦的百姓,更多的人,寧愿看這一刺扎在皇帝的心間,寧愿先帝留下的枷鎖,永遠困在皇帝的上。

一拖再多,皇帝開不了口,大臣們不愿開口,于是一年又一年,有人凍死病死,直到今年,皇帝吃到了那鮮的餛飩,聽見到民怨。

但事依舊復雜無比,貴妃不惜私下與展敬忠商議,不惜繞一個大圈子,以展懷遷的命前程為條件,等著云七姜這小娘子去鬧。

可年輕人偏不愿委屈,他們要堂堂正正地解決這件事,于是皇帝給了七姜這個正大明的機會,卻又將一個小婦人,推到了風口浪尖。

七姜鎮定地說道:“臣婦認為,先帝與二殿下皆民如子,他們必定不愿為了一份悼念而令百姓苦,二殿下英靈或歸來或在外庇佑百姓守護國土,那都早已經注定了,若……”

“那二殿下突然想回來了呢?”禮親王猛地打斷了七姜的話,冷聲道,“照你的話來說,二殿下的英魂若尚未歸來,那偶爾有一天,他想要回來,城門前的長明燈卻早已滅了,那誰來為英魂領路?”

七姜淡淡一笑:“王爺如此虔心忠誠,如此戴二殿下,不如就由您去點燈守著皇城門,不分四季晴雨,萬一哪天二殿下的英魂要回來,就能為他領路了。”

Advertisement

禮親王大怒:“放肆!”

他轉而向皇帝稟告:“皇上,大殿之上,朝廷重地,豈容一個無知婦人大放厥詞,實在不統、斯文掃地。”

七姜來之前就想好了,不論禮親王或是旁的什麼大臣如何架挑釁都不正面應對,凡事先請示皇上,當庭吵架可不是什麼彩好看的事。

于是大大方方地著上首,完全不理會禮親王的怒氣,而皇帝也厭煩了禮親王的傲慢,指了侍道:“將最后三頁,念給諸卿聽一聽。”

三頁乍一聽,想來長篇累牘惹人厭煩,但實則七姜字跡寬大,三頁也沒多容,但是所言所述,是如何安頓那些暫時沒有新營生打算的人家,給出了適合他們也不給朝廷添麻煩的辦法。

眾臣聽罷,殿上安靜了,皇帝便道:“這些年,諸卿議事,常常化簡為繁,一件事來來去去議論不完,于國于民,皆非好事。朕有些年,沒見過展云氏這般啰嗦的奏折,誠然每日批閱無數奏折,若人人都如此,朕和閣大臣們都看瞎了眼,但你們的奏折可以簡單,事不能不仔細辦,不要給朕扔一本奏折,就不去想后續的事。”

“皇上恕罪!”

見眾臣紛紛跪下,七姜也趕忙跪下,但又忍不住抬頭,剛好撞上太子,被殿下用眼神著迅速低下腦袋。

上首繼續傳來皇帝的話語:“爾等位列朝班,就是要與朕分憂,急國之所急,憂民之所憂,但愿往后,也多一些展云氏這般,真真為民謀福的事拿來議論。”

“是……”

Advertisement

“傳旨,今日起,免文武百四季節慶問候的奏折,朕不愿再批了,你們也不必提心吊膽再怕了什麼日子。”

“臣領旨。”

七姜聽得直皺眉頭,這哪兒跟哪兒啊,怎麼牽扯到這件事上頭去了?

皇帝忽然又道:“展云氏所奏,待查證屬實后,即刻撤去夜市,太子前去太廟,向先帝稟告。”

項景淵轉領旨,道了聲:“吾皇萬歲萬萬歲!”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